就在刚刚 新华社发布了一则震撼全国的消息 202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全国上百座城市同步鸣响防空警报,沈阳、北京、南京等地举行了庄严的纪念仪式。 这声跨越94年的警报,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响,更传递着一个大国守护和平的决心与力量。 1931年9月18日深夜,沈阳柳条湖的爆炸声撕开了中国近代史最黑暗的一页。日军自导自演炸毁南满铁路,随后炮轰北大营,开启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短短四个多月,东北128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3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这组数字背后,是杨靖宇将军胃里的棉絮草根,是赵一曼烈士被酷刑折磨的斑斑血迹,是南京城三十万冤魂的无声控诉。 十四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平均每天有8000人倒在日军的铁蹄下。 重庆大轰炸中,山城化作火海,无数家庭在空袭中支离破碎;731部队的细菌实验,将活人当作“马路大”(日语“圆木”,指代活体实验材料),犯下反人类罪行。 这些历史细节,在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的档案中凝固成永恒的罪证。 今年9月18日,一部名为《731》的电影在全国公映,以“博物馆级”的考证还原了那段人间地狱。剧组历时八年,按1:1比例复刻731部队四方楼基地,连焚尸炉地砖缝隙中的血迹都严格复原。 影片中,义乌细菌战受害者“手臂溃烂终生不敢穿短袖”的伤痕特写,哈尔滨小贩李鹏阁被绑实验台的照片,首次通过影像让观众直面历史的残酷。 这部电影的定档引发日本外务省罕见递交23条外交抗议,却在国内创下389万“想看”的纪录,豆瓣评分高达8.7分。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字刺痛着民族神经:2025年,全国登记在册的抗战老兵已不足千人,平均年龄超94岁。 福建漳州15名老兵中,4月单月就有1人离世;湖南抗战期间征兵210万,如今老兵群体近乎绝迹。 这些“最后的见证者”正在凋零,他们的口述史成为抢救历史记忆的关键。 漳州启动的“抗战老兵记忆抢救”工程中,志愿者跋山涉水寻访散居深山的老兵,却仍有于孝荣等老兵未及记录便离世。 94年后的今天,中国已从任人宰割的弱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辽宁舰巡弋海疆,歼-20翱翔蓝天,东风导弹构筑起战略屏障。 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成为增长引擎。 这种蜕变,在电影《731》的结尾得到诗意呈现:现代哈尔滨的霓虹倒映在731遗址积水中,蒲公英种子从废墟飘向晴空,这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盛世图景。 军事力量的飞跃同样令人瞩目。解放军现役舰艇超370艘,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技术,性能超越美国福特级部分设计;歼-20隐身战机列装部队,形成对周边空域的绝对优势。 对比台湾地区,其海军仅有117艘老旧舰艇,空军主力仍是F-16V三代机,与解放军的五代机群存在代差。 正如国防部发言人吴谦所言:“中国有限的国防支出,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履行大国责任的需要。” 每年9月18日的防空警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提醒国人:和平需要实力捍卫。202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国防支出占GDP比重仅1.3%,远低于美国的3.5%,却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安全体系。 这种“以战止战”的智慧,在台海局势中尤为凸显:解放军每月240次军机巡航,用行动表明“一寸山河不可丢”的决心。 在灞桥区常家湾小学,一场“铭记九一八”主题教育活动正在进行。学生们通过历史图片和短视频,直观感受日军暴行,随后围绕“新时代如何铭记历史”展开讨论。 有学生在分享中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这代人要把历史的痛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种教育,正是让历史记忆转化为民族复兴动力的关键。 当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一个大国的清醒与担当。 从东北抗联的密营到福建舰的甲板,从731遗址的断壁残垣到歼-20的呼啸长空,中国用94年时间书写了从沉沦到崛起的壮丽篇章。 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唯有以史为鉴,方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守护这份安宁。
大娘告柴桑还扯上何家宏?柴桑大姐这事有点复杂她直接点名喊话大娘看来手里确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