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对所谓委内瑞拉贩毒快艇实施第二次开火打击!” 炸了,又炸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放出视频,声称美军在加勒比海“成功摧毁”了一艘“委内瑞拉贩毒快艇”,还强调击毙了3人。 但问题是,这艘船到底是不是委内瑞拉的?是不是毒贩的?有没有证据?通通没有。 视频模糊,国旗看不清,身份没确认,美军就直接开火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却比上次更凶,火力也更猛,这事真不是简单的“缉毒”那么轻松,背后藏着的,是一盘动真格的地缘政治大棋。 先看看美军这阵仗,派的不是快艇,不是巡逻舰,而是连“硫磺岛号”都上场了,这玩意儿能搭载F-35B战斗机,基本上就是个轻型航母,再加上巡洋舰、驱逐舰、核潜艇和几千名海军陆战队员,火力配置简直可以打一场中等规模战争。 而且,美军还带上“战斧”巡航导弹,数量高达300枚,这不是缉毒,这是准备把人整个国家从地图上擦掉的节奏。 关键是,这些部署恰好就在委内瑞拉周边,像一把刀,架在马杜罗政府的脖子上。 同时,美国还拉上了秘鲁、厄瓜多尔等国搞联合演习,地点选在佛罗里达,时间点卡得刚刚好,这哪里是演习,更像是在拍“合法性”的照片,为下一步行动做舆论铺垫。 从战术配置和地缘安排来看,这完全不像是一次单纯的缉毒任务,倒更像是一场随时可能引爆的“预热战争”。 这次美军的打击目标,既无身份确认,也无贩毒证据,就连船只的国籍、通讯记录都没公布,直接就动用了致命火力。 特朗普还在视频底下配文:“如果我是个渔民,我会离远点。”听起来像是调侃,实则透着冷漠,仿佛委内瑞拉渔民的生命根本不值一提。 这种“先打再说”的风格,美国不是第一次用了。 从阿富汗到伊拉克,从“误炸婚礼”到“误炸医院”,美军在海外误击平民早已不是新闻,新华社早年就评论过,美国有一种“宁可错杀,不可错放”的军事心态,背后是对非本国生命的系统性漠视。 而现在,这种老毛病又在加勒比海上重演,只不过,这次对象换成了委内瑞拉,理由改成了“缉毒”,但套路依然没变,先定罪,再开火,至于证据?那是战后新闻发言人的事。 委内瑞拉真的是毒贩天堂?虽说这片地区确实有毒品走私问题,但美军这番重拳出击,显然不是为了抓几个贩子。 真正的答案,要从委内瑞拉的地下找,石油。 根据《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数据,委内瑞拉拥有全球已探明的最大石油储量,超过3000亿桶,其中重质原油尤其适合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炼油厂。 如果美军能控制这些资源,那美国不仅能稳住国内能源市场,还能在全球油价博弈中掌握更多主导权。 特朗普政府对油价的敏感度极高,大选将至,油价大涨会直接影响民众支持率。 而控制委内瑞拉的资源,不但能压住油价,还能进一步打压俄罗斯、伊朗这些敌对国家的油气出口,让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失去话语权。 再往深了看,这也是美国巩固“后院”的一部分,拉丁美洲向来是美国眼中的“势力范围”,从古巴到尼加拉瓜,美国对这个地区的干预从未停止。 委内瑞拉的马杜罗政府与中国、俄罗斯关系密切,长期反美,不在“掌控圈”内,自然要被清理,所以,“缉毒”只是门面,真正的剧本,是“清场”+“换人”。 这已经是美军第二次对所谓“贩毒快艇”进行致命打击了,而两次事件的共同点都是,没有证据,却火力十足,这不是巧合,而是信号。 信什么?信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强硬姿态,信的是美军在拉美“说了算”的底气。 对内,这种军事强硬有助于巩固特朗普的执政形象,尤其是在外交被广泛质疑、经济表现乏力的背景下,对外,这是在告诉马杜罗:“你的时间不多了”。 而国际社会对此也不是没有反应,《环球时报》评论中指出,美军这种做法,与以色列在加沙的某些军事行动如出一辙,无证据、无底线、无顾忌。 背后反映的是同一种强权逻辑,只要我说你有罪,那你就是有罪。 这就让人不禁担心,未来是否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是否会真的演变成一次全面军事干预?加勒比海的水,已经不太平了。 从一艘身份不明的快艇,到一次毫无证据的致命打击,美国这场“缉毒秀”,更像是给军事干预铺路的预演。 武力的包装纸可以是毒品、是恐怖主义、是人道主义,但纸一撕开,里面还是熟悉的那套霸权逻辑。 国际社会不能再当看客,守住和平的底线,才是真正的国际责任。 否则,下一艘“快艇”,可能就不只是三条人命的问题了。
美军驱逐舰和菲律宾补给船在仁爱礁转悠,中国巡逻舰立刻跟上,不碰不撞,但就是不让开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