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广西一个男子闲的没事干,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小玩意,竟然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镜头一转,万里高空的蓝天白云3秒就到了他的手上!网友纷纷问这是啥原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先生并不是专业的光学工程师,也没有依靠昂贵的摄影设备,他只是在家中翻箱倒柜时,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快递盒、一个旧放大镜拆下来的凸透镜、一个网购仅两块多的菲涅尔透镜,以及一面不再使用的小化妆镜,这四件看似毫无关联的物品,在他的巧思下,组合成了一个具有惊艳成像效果的简易“腰平取景器”。 整个装置的构造并不复杂,却对参数和结构有着极高的要求,王先生在制作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反而经历了多次失败,起初的尝试中,他将镜子随意放入纸盒中,再装上透镜,结果透过镜片看到的只有一片模糊的亮斑,不仅没有清晰景象,连光线聚焦都做不到,问题出在哪里?他开始查阅资料,研究光学原理,从镜面反射、透镜成像到视角调整,一个个试验反复进行。 他发现,关键在于镜子的角度,要想让外部景象通过透镜后完整地呈现在盒子内部,镜子必须以45度角倾斜放置,稍有偏差,成像就会歪斜或变形,此外,凸透镜和菲涅尔透镜的焦距必须匹配,均为50毫米,才能让图像先聚焦再清晰呈现,菲涅尔透镜的厚度也十分讲究——2毫米最为适宜,厚了会造成画面昏暗,薄了则容易在边缘产生畸变,每一次调试,王先生都在记录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步优化每一个细节。 装置完成后,他首次成功拍摄时的震撼难以言表,站在阳台上,抬头是蓝天,低头望向盒子,看到的却是同一片天,那一刻,仿佛天空真的被“请”进了纸盒里,他转动装置,远处的街道、楼宇、树木接连映入镜中,随着视角的变化,画面如电影般流转,那种感觉,不只是视觉上的新奇,更像是亲手打开了一道连接现实与幻境的窗口。 这段视频发布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评论区里挤满了网友的惊叹和疑问,有人表示,原以为是特效制作,直到看到实物操作才意识到这是真实存在的光学现象,也有不少网友不解,为什么镜子里看到的不是操作者的脸,而是远方的风景,这一问题也恰恰成为了大家进一步了解光学知识的契机。 其实,这种腰平取景器的原理,最早可追溯到老式中画幅相机,“腰平”一词,指的正是取景时相机放在腰部、从上往下观看的方式,王先生的装置,正是借鉴了这一结构原理,只不过用最简陋的材料复刻出了最核心的光学路径,他所使用的菲涅尔透镜,一面光滑、一面刻有同心圆状的微结构,能够有效聚光,却极其轻薄,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放大镜、投影仪等设备之中。 网友们被这份创意所感染,纷纷仿制制作,有人在评论区贴出自己的DIY成果,有人甚至使用3D打印技术为装置打造机械外壳,还加上了调焦旋钮和遮光罩,功能更加完善,也有家长表示,准备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还能让孩子在实践中理解光学原理,比任何课本都来得生动有趣。 当然,模仿的过程中也闹出了不少“翻车”场面,有网友将镜片装反,结果画面上下颠倒;还有人用塑料盒替代纸盒,结果因为塑料内壁反光,影响了成像质量,更有甚者尝试用普通玻璃替代菲涅尔透镜,画面模糊不清,完全失去了透视效果,这些失败的尝试,也让大家意识到,看似简单的结构背后,其实蕴藏着严谨的科学逻辑。 面对网友的热情,王先生没有“藏私”,而是拍摄了详细的制作教学视频,他将纸盒展开成图纸,标注出每一处开孔的位置和大小,甚至用毫米尺展示透镜与镜子的精确尺寸,他提醒大家,纸盒尽量选择硬度较高的材质,以减少使用时的晃动;透镜固定处需贴黑色遮光纸,以防漏光干扰画面;镜子表面要保持清洁,尽量避免使用有划痕或老化的镜面,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他从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2025-09-15--《网友自制“腰平取景器”,3秒后把云“放”到你手上!》
“高手在民间!”广西一个男子闲的没事干,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小玩意,竟然出现了不可
青衫栀幽音
2025-09-16 18:50:52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