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

霁雾阙任 2025-09-16 15:50:59

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武汉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慌,不知道该怎么办。     关键时刻,一个头发已经花白、眼神坚定的女院士站了出来,她就是李兰娟。     她提出了“封城”的建议,这在当时几乎没人敢想,更别提说出来了。     封城的决定让全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也让无数人记住了她的名字。     但很多人不知道,她能走到今天,是从一个农村姑娘、自学中医起步的。     李兰娟1947年出生在浙江绍兴。     家境很普通,父亲因为眼疾干不了重活,全家的日子全靠母亲挑着担子,进山采点山货拿去卖。     那时候家里穷得很,但李兰娟特别爱学习,只要能借到书,就会熬夜看。     初中毕业时,她原本打算去读中专早点参加工作,帮家里减轻负担。     可正好杭州第一中学来招生,她成绩突出被录取了。     谁知道,好不容易上了重点高中,正准备冲刺高考的时候,国家取消了高考。     眼看大学梦碎,她只得回到老家,在乡里的中学当代课老师。     那几年,农村缺医少药,乡亲们得了病,要么自己扛着,要么随便找点草药吃。     看着大家受罪,她心里不是滋味。     1967 年,20 岁的李兰娟拿着介绍信,去了浙江省中医院,开始学习针灸。这是她真正接触医学的起点。     学医可不轻松,尤其还是自学。     她平常舍不得花钱买衣服吃东西,却把钱省下来买医书。     白天跟着老师看病人、练手法,晚上就抱着书本一页一页啃,把经络和穴位背得滚瓜烂熟。     为了练针法,她常常拿自己当试验,反复在胳膊、腿上扎针,找感觉。     慢慢地,她的手法越来越稳,周围人也都说这姑娘学得快。     后来村里搞起合作医疗,大家推她去当赤脚医生。     可代课老师一个月有24块工资,赤脚医生一天才几个工分,折算下来一个月才3块钱。     收入差了快十倍,但她没犹豫,觉得能学到更多医术,能帮人治病,比多拿钱更值。     从那时起,她背着药箱跑村子,谁家有人发烧头疼,她就上门。     谁半夜肚子痛,她披衣服就赶去。     慢慢地,乡亲们都认识她,口口相传“李医生手艺好,人也好”。这几年下来,她的针灸越扎越稳,还认得了不少草药,能用土方子治小病。     1970 年,她的机会终于来了,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     毕业后,她被分到浙大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从此一头扎进传染病研究。     几十年里,她几乎没离开过一线。     1986年,她和团队研究人工肝,硬是熬过了无数次失败,最后创立了“李氏人工肝系统”,救了无数肝炎病人。     1990年代,她又提出了“感染微生态学”,开辟了新领域。     2003年非典来袭,她带队分离出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为防控提供了关键数据。     2013年H7N9 禽流感出现时,她第一时间锁定病毒来源,建议关闭活禽市场,果断又有效。     等到2020年新冠爆发,她再次站了出来。     1 月 22 日深夜,她写下“武汉必须封城”的建议。     这是个冒险的决定,谁都知道风险多大,但她笃定这是唯一的办法。     事实证明她对了,武汉封城后,她没退在后方,而是主动请战,73岁高龄奔赴武汉。     白天她查房、会诊,晚上盯着病例研究,常常只睡三四个小时。     她推动把人工肝用到危重症救治里,还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救了不少人。     如今,70多岁的她依然在一线,常说:“传染病防控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从一个农村赤脚医生,到顶尖院士,她用一生证明了什么是医者仁心。   信源:钱江晚报

0 阅读:839

评论列表

刷图一刹那烟花

刷图一刹那烟花

4
2025-09-16 16:32

共和国勋章最应该发给她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