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集体倒戈!”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一场席卷全球的“承认潮”正在上演。 一个几乎被历史尘封的方案,如今正意外地复活。 近期,在挪威、西班牙和爱尔兰同步行动后,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多个传统西方国家也紧随其后,宣告了他们集体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意向。 这使得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数量,已经超过了联合国成员国的三分之二,人们口中的数字从146个一路攀升到了150个。 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习惯于在美国划定的中东政策框架内行事,如今却选择了集体转向。 法国外交部毫不掩饰地将此次行动称作追求“战略自主”,而由十五国组成的联盟更是罕见地在公开场合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更多国家加入他们的行列。 这种坚决而集体的姿态,与美国长期以来在中东事务上的主导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华盛顿每年向以色列提供高达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动用否决权阻止对以色列不利的决议。 甚至在2024年4月,美国亲自否决了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申请。 这一次,盟友们的“单飞”行动,无疑对跨大西洋长期以来建立的传统关系造成了剧烈冲击,也让华盛顿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国家甘冒风险,偏离既定轨道?答案指向了加沙。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地带的人道惨状正通过无数屏幕刺痛着全球神经。 数字是冰冷的,但也最令人震撼。 超过六万人死亡,十五万人受伤,平均每天就有约91条生命消逝。 孩子们的生活几近绝望,饮用水严重短缺,很多地区连最基本的卫生设施都无法保障。 学校和基础设施在轰炸中早已沦为废墟,医院拥挤不堪,医护资源紧缺,病患和伤员只能在简陋条件下抢救。 到了2024年3月,饥荒的阴影笼罩整个加沙,粮食和医疗物资无法顺利进入,使得本已脆弱的民生雪上加霜。 无人区般的街道、断壁残垣中的哀嚎和哭声,持续提醒世界,这里正上演着现实版的人道危机。 正是这种触目惊心的局面,让部分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立场,不惜在外交上冒险,也要以行动表达对平民苦难的关注。 这种惨状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道德压力,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直斥以色列用“饥饿和恐怖”惩罚巴勒斯坦人,加拿大总理卡尼则公开谴责以色列政府,认为其纵容了人道灾难的发生。 这股怒火也从街头蔓延到了各国政坛,2024年8月的一份德国民调显示,超过半数的德国人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8%。 汹涌的民意,让“两国方案”从一个遥远的外交术语,变成了一道考验各国政府良知的必答题。 可是,当理想的蓝图铺开,现实的沟壑也暴露无遗。 所谓“两国方案”,核心是基于1967年战争前的边界,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 这一方案在巴勒斯坦民众中有着高达72.5%的支持率,他们渴望这张能让他们参与国际组织的“国际身份证”。 但外部的阻力坚如磐石,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此怒不可遏,他一边召回驻外大使,一边放出狠话,声称承认巴勒斯坦只会“把下一场战争带得更近”,甚至扬言要“全面占领加沙”。 而在以色列国内,支持“两国方案”的民众比例只有区区21%。 更根本的障碍,是美国的否决权。 只要美国在安理会摇头,巴勒斯坦就无法获得联合国正式成员国的“终极认证”。 爱尔兰总理甚至建议,欧盟应该对以色列采取经济制裁,但这显然难以撼动全局。 所以,这场全球“承认潮”,更像是为和平“搭起了脚手架”。 它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外交僵局,像一个“春天的信号”,象征着正义与希望。 但要在这片土地上真正建起和平大厦,拆除那些根深蒂固的障碍,依然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漫漫长路。
看看以色列的嚣张,内塔尼亚胡称:我重申绝对不会有巴勒斯坦国,这片土地属于我们。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