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不过是提线木偶,为它们洗白辩解要特别警惕!在关于样板戏的争议声中,文化研究领域教授黄萧莉的观点直击要害。从创作语境来看,黄萧莉指出,样板戏的诞生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环境紧密绑定。样板戏的创作团队虽包含优秀文艺工作者,但创作过程中始终受指令的主导:人物必须是 “高大全” 的革命符号,不能有复杂的情感与人性弱点;情节必须围绕阶级斗争展开,需符合特定的政治叙事逻辑;甚至连唱腔、舞美的设计,都要服从 “革命化” 的标准。这种全方位的控制,使得样板戏失去了文艺创作的灵魂,沦为传递意图的载体,如同被线操控的木偶,无法展现真实的艺术生命力。 对于当下部分为样板戏 “洗白” 的声音,黄萧莉表示 “要特别警惕”。她认为,一些观点刻意回避样板戏诞生的特殊历史背景,仅从艺术技巧层面夸赞其 “创新” 与 “经典性”,实则是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这种 “洗白” 不仅模糊了样板戏作为工具的本质,更可能误导公众对历史的认知。 样板戏,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品,与中国民间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它犹如一棵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的参天大树,汲取着民间文化的丰富养分,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绚烂夺目的艺术之花。在艺术形式的选择上,样板戏敏锐地捕捉到民间文化中那些新鲜活泼、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之中。以京剧为例,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喜爱度。它的唱腔丰富多样,有西皮、二黄等多种板式,每种板式都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境。其表演注重唱、念、做、打,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演,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台上的服饰、妆容也极具特色,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能够直观地展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样板戏借鉴了京剧的这些特点,同时又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时代精神。在《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腔激昂高亢,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如 “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这句经典唱词,不仅展现了李玉和的英雄气概,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京剧唱腔的独特魅力。在表演上,演员通过夸张而又不失真实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李玉和在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和机智果敢。 除了京剧,样板戏还融合了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精华,如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各具特色,地方戏曲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区的戏曲在唱腔、表演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能够展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民间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往往与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劳动场景紧密相关,能够表达出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民间舞蹈动作质朴、充满活力,常常在民间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娱乐性。 样板戏将这些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风格,既具有民间艺术的质朴和亲切,又具有现代艺术的创新和活力。在《红色娘子军》中,芭蕾舞与中国民间舞蹈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舞蹈语言。芭蕾舞的优雅与民间舞蹈的热情奔放相互映衬,既展现了娘子军们的英勇形象,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剧中的音乐也大量运用了海南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舞蹈和剧情完美融合,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的革命年代。 在语言运用方面,样板戏采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民间语言,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群众,易于被广大民众接受和理解。民间语言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语言,它具有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特点。样板戏将这些民间语言巧妙地融入到剧本和唱词中,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氛围和亲切的情感共鸣。 在《沙家浜》中,阿庆嫂与刁德一、胡司令之间的对白充满了智慧和幽默,“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这段经典的唱词,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阿庆嫂机智灵活、善于周旋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些民间语言的运用,使得《沙家浜》成为了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样板戏作品。
冷门但深刻影响你的哲学观点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