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78年,已经形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金融、旅游贸易和综合技术服务等七大行业。工农业总产值,1952年-1980年年均增长8.2%,其中农业年均增长3.4%,工业年均增长11.1%。这是世界上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时期的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甚至与日本、德国、苏联等国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一时期,毛主席年仅14岁到17岁,恰似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处于步入青年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转折点。他首先以学生的身份介入农村社会,宛如一位怀揣使命的使者,深入关心农民的疾苦,密切关注农民的命运。在困惑与迷茫中,他发出了“我要读书”的强烈呼唤,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他改造社会、特别是改造农村社会的政治使命感的初步觉醒。 其次,他以农民的身份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的前途以及民族的命运。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盛世危言》《校邠庐抗议》《日知录》等书籍,以农民的身份去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这种独特的阅历,如同在肥沃的土壤中播撒下知识的种子,强化了他对知识的渴求,更强化了他对农村、农民和中国社会命运的担当使命感。他开始意识到,农村是社会的根基,农民是社会的主体,只有改变农村和农民的命运,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1910年春,毛主席在东山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来到省城长沙读书。这一时期,他的世界观似乎处于游离状态,经历了学生——军人——自学的社会青年——学生这样复杂的身份回归历程。这是一个寻找人生目标和确定奋斗着力点的艰难时期,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寻找着前进的方向。 这一时期,毛主席的政治理想虽然模糊,但人生动力却异常强劲,求知欲望尤其突出。他如同一只渴望飞翔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中不断探索。在经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的奋斗目标终于逐渐清晰起来,报考第四师范,结束了这段痛苦的身份裂变。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在这一时期,毛主席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确立。他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他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展现出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睿智。 第一师范毕业以后,毛主席带着学校教育时期积聚的能量,以饱满的斗志投身与社会现实生活当中。他时而以教师的身份教书育人,传知布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他时而以图书管理员的身份拜师求知,探寻真理,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他时而以记者文人的身份,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用犀利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一时期,毛主席的多元身份使他在不同的领域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作为教师,他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作为图书管理员,他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作为记者,他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期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多元身份的实践探索,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增强了他的知识才干,也为他日后的革命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毛主席把力求务实、力戒虚浮作为培养理想人格的人生信条,这一信条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在1915年8月《致萧子升》的信中,他自编了一段文采与寓意颇佳的寓言,提出了“不学牡丹,惟瓠瓜是取”的生活理念。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到1978年,已经形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金融、旅游贸易和综合技术服务等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8-03 12:05:50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