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权衡,需展现定位艺术和产业链技术层次且对每个家庭来说非常昂贵

康安说汽车啦 2025-09-15 23:39:12

汽车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权衡,需展现定位艺术和产业链技术层次且对每个家庭来说非常昂贵的商品,所以这类产品的解读必然会引发巨大关注与讨论。如何用正确的价值观展现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更多人认同的同时又能助力产业的发展,成为了所有汽车领域工作者的核心挑战。

在汽车评价领域,我们一般认为,评价是十分重的词汇,一般很多自媒体(包括一些数码跨圈的人士)都喜欢用“体验”一词来强调个人的体验,如消费者一般。 这是对的,我平常也这么做,因为有的言论实在真的只能算是体验,比如,我开了一次智能驾驶没有出问题,检测出来了某种障碍,你能对该车进行“评价”说他的智能驾驶怎么样嘛?就能够盖棺定论吗?显然不行,另一方面,利用“测评”来描述汽车产品的评测者,则需要承担其测评体系的争议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掌握流量甚至接近流量寡头的大的垂直汽车平台来说。

之前也看到过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这类汽车平台,他们的所谓原创团队在上级压下来巨量的流量任务下达到执行层时,他们的员工会在一些会议室里大家抓耳挠腮,处心积虑地思考如何制造所谓“别人看不出来做了手脚的测评”,比如拍摄无数遍智能驾驶测试,然后在横评时挑出最不利于某个品牌的所谓“测试结果”,然后用暴论覆盖由每个品牌展现的本就很小的窗口,鉴于多数观众并没有“凡见到横评必要求复现”的科学素养,往往导致了这类平台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和商业地位。并且他们还有一个永恒的后招,就但凡遇到争议,就一并把锅甩到“科普”一栏,试图用科普的行为为自己开脱。

但说句实话,这类团队连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测试都说不明白,连自己的测试规程都有漏洞,剪辑手法被人逐帧看出问题的平台,谈何科普资格呢? 说出来是不是有点可笑?

当然,退一步讲,他们呢,也有自己的难处,因为团队养这么多人,开销巨大,如果不能挖掘巨大的流量,团队就变的没有存在意义,所以到最后大家会发现,测评变形的事情,往往是大平台、大机构才会犯。

或者我这么说,越是头部大平台的原创团队,因为投入产出比的严重不平衡,追求爆款流量的迫切度引发的翻车可能性就越会远远高于个人自媒体,如果把个人一时的水平问题和单纯被带坏所引发的人设崩塌和牢狱之灾比喻为黑天鹅事件,那么大平台因为内容追求爆款流量的迫切度所引发的翻车则几乎可以同等比喻为灰犀牛。 灰犀牛什么意思?像一头巨大的灰色犀牛慢慢朝你跑来,大家都能看到,但却选择集体无视,直到撞上才幡然醒悟。

对于某些只讲究视觉影视效果的垂直平台更是这样,他们的观点几乎没有对汽车产业的进步有促进效果。反而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对企业通过剪辑手段建立评测信息壁垒,在这种环境下,近期我看到我们国家还是有一些动作的,比如明确点出来某些平台门户,以科普之名行以测养商之实的事情,这些心思,在巨大的流量面前被放大,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和经营,确实应该出来管管了。拿下了最高流量,你就要接受最高级别的审核与监督。你的所谓“媒体视角”监督了车企,你也要接受国家更高层面对你评测规则的监督。

换句话说,谁让你这么测的?是你付了钱给第三方你俩自己合计的?让SUV和轿车都撞同一个高度的大卡车尾部,然后给出同样一栏评分? 这种测评,请问国家知道吗?

0 阅读:0
康安说汽车啦

康安说汽车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