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央视主持人赵保乐被借调到北京。为了省钱,他和妻子睡在汽车配件仓库里。

落叶随风呀 2025-09-14 06:13:32

1990年,央视主持人赵保乐被借调到北京。为了省钱,他和妻子睡在汽车配件仓库里。调入央视困难重重,没有人脉的他想到了老乡倪萍。妻子说:“我们和倪萍非亲非故的,她会帮我们吗?” 在北京一个废弃仓库的漆黑夜晚,一对夫妇蜷缩墙角,雨水从屋顶滴落,他们的未来悬于一线——借调央视的梦想能否实现? 赵保乐出生在山东青岛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传统曲艺,早年进食品厂当售货员。白天忙着给顾客称糖倒酱油,晚上在宿舍琢磨相声段子。那时候工厂爱搞文艺汇演,他自编自演单口相声,逗得大家乐呵呵。青岛曲艺团领导看中了,直接把他调过去。 进了曲艺团,日子过得紧巴巴。每个月工资四十多块,既要养家又要创作。青岛大小剧场常有他身影,忙起来一天赶三场。台下有个纺织厂女工王一舟,连续来看他演出,两人就这么走到一起。 夫妻俩结婚那会儿,流行旅游结婚。他们攒了粮票,坐绿皮火车去北京转悠一圈。在天安门广场拍张合影,前门大街吃碗炸酱面,回来就算办了婚事。曲艺团分的筒子楼就十二平米,小两口把厨房改成书房,煤油炉和写稿桌子挤在一块儿。 1989年,相声演员冯巩来青岛演出,在后台看到赵保乐帮别人编段子。两人聊了半宿,冯巩拍板借调他去北京。原单位要每月三百块借调费,冯巩把自己两场演出钱给了他。 1990年,赵保乐到北京,借调进广播艺术团。住集体宿舍,床底下塞两箱方便面。冯巩带姜昆来串门,看到床头全家福照片卷边儿,姜昆觉得这人不容易。 1991年春天,王一舟把三岁儿子交给老人,拎编织袋来北京。俩人找了个废弃汽车配件仓库,每月给看门大爷十五块租金。仓库汽油味重,冬天漏风夏天闷热,用砖头支门板当床。有一回夜里下大雨,屋顶漏得像水帘洞,两人抱着被子蹲墙角到天亮。 调入央视的手续卡得死死的,没人脉推进。赵保乐想到同乡倪萍在台里有点分量。王一舟说:“我们和倪萍非亲非故的,她会帮我们吗?”赵保乐心里也没谱,但决定试试。他连着三天在央视东门传达室等着。第四天下午,倪萍录完节目出来,听他说明情况。第二天,倪萍去人事处坐了俩小时,帮赵保乐一家要到进京指标。 1992年,冯巩推荐赵保乐进央视新栏目《艺苑风景线》组,当策划其实就是打杂写串词。中秋特别节目,原主持人来不了,他临时顶上。说话带胶东口音,观众觉得亲切。文艺部主任记在日志里。 1993年春节前,央视后勤处分了间十三平米宿舍。冯巩带徒弟帮忙搬家,姜昆送了台二手电视。赵保乐看着窗外霓虹灯,觉得北京没那么陌生。 往后日子像上了发条。他白天写稿子,晚上帮《曲苑杂坛》策划。有回赶五一特别节目,三天没合眼,在剪辑室门口靠暖气片睡着。台领导见他这股劲头,1998年办《精彩十分》时点名让他主持。 赵保乐红了也没忘本。2004年春晚后台,碰见新人撒贝宁,二话不说让出化妆间。老同事说,他还是当年那个睡仓库的山东汉子。 家里更没话说。儿子上小学时,他再忙也抽空查作业。有回录节目到凌晨两点,回家见儿子趴桌上睡着,作业本上写《我的爸爸》。后来儿子考上北大,那年赵保乐把结婚照放大挂客厅。如今老两口住南城老小区,赵保乐常拎菜篮子逛早市,和卖菜大妈讲价,还带着青岛腔。

0 阅读:0
落叶随风呀

落叶随风呀

恰饭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