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湖北一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的好成绩,然而由于消息闭塞,他选择报考了华中师大,然而,没想到的是,当年的北大分数线只有270分! 1973年的湖北麻城,一场县级数学竞赛正在进行,两千多名参赛者中,有一个瘦弱的农村少年格外引人注目,他叫戴建业,以惊人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最终名列前三。 他的数学老师阮超珍欣喜若狂,立刻从自己的书架上取下珍藏的书都交给他,少年戴建业接过书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他如饥似渴地钻研着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沉浸在数学的严谨与美妙之中。 然而,命运总有它独特的幽默感,高二那年,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语文作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语文老师的要求让写诗,为了应付差事,他溜进县图书馆,翻阅诗集,找了一首不太知名的诗,稍作修改后交了上去。 没想到,语文课上,老师高举着他的作业本,大肆夸赞他,全班掌声雷动,戴建业却惊得说不出话来。 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涌上心头。被人认可的喜悦,远比解开一道复杂数学题更令他心潮澎湃,就这样,文学的种子,在这个数学少年心中悄然生根。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雷炸响,对21岁的戴建业和他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为了让儿子能够专心备考,家里省吃俭用。母亲甚至卖掉了家中唯一值钱的物件,一对银手镯,只为给儿子买几本复习资料。 他废寝忘食地复习,常常学到深夜,直到油灯熄灭,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成绩公布那天,戴建业考出了289分的好成绩,在当时的农村考生中,这是一个异常亮眼的分数。 然而,填报志愿时,一家人却陷入了迷茫,那时信息闭塞,他们对各大学的录取分数一无所知。 戴建业心中其实向往北京的大学,但农村孩子骨子里的自卑感让他不敢奢望那些顶尖学府,最终,他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而非心仪已久的数学专业。 多年后,当他得知当年北大的录取线只有270分,而他报考的华师大仅需189分时,不禁一阵恍惚。 1978年,戴建业走进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门,却发现自己对中文专业提不起丝毫兴趣,枯燥的文言文、繁琐的文学理论,与他想象中的文学世界相去甚远。 他鼓起勇气向辅导员提出转系申请,然而,转系需要重新考试,还要补交学费,对于家境贫寒的戴建业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命运的玩笑往往出人意料,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发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那些曾经枯燥的文言文,在反复品读后竟变得生动起来。 大学四年,他从一个对中文提不起兴趣的学生,逐渐成长为系里的佼佼者,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甚至提前半小时来占座位,他讲课带着浓浓的湖北口音,却妙语连珠,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情款款。 他那生动的讲解、独特的见解,加上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无数网友为之倾倒,一夜之间,这位年过六旬的教授成了"网红"。 面对突如其来的名气,戴建业却异常平静,借着这股东风,他出版了《澄明之境》和《我的个天》等著作,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古典文学的美带给更多普通读者。 一个数学天才阴差阳错进入文学领域,一次不得已的选择,却成就了一段精彩的学术生涯,一个不善言辞的学者,却成为网络时代最受欢迎的文化传播者。
2018年,宁夏一高考生第一个走出考场,面对采访他直言:“就这垃圾题目还想阻止我
【3评论】【3点赞】
用户10xxx78
干什么都能成功。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