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甘肃镇原县出了件揪心事:两个红军战士看着快撑不住了,一到县城就找刘伯

靖江的过去 2025-09-12 19:37:15

1937年,甘肃镇原县出了件揪心事:两个红军战士看着快撑不住了,一到县城就找刘伯承,可刘伯承刚露面,俩人 “扑通” 就晕倒了。这俩战士是谁?为啥拼了命要见刘伯承? 1937 年夏末,镇原县城门口忽然出现两个身影。 走近一看是红军战士,衣服破得全是口子,只能拄着树枝当拐杖,一步一挪地走。脸上蒙着尘土和血痂,破棉袄下的绷带渗着血。 其中一个战士用尽全身力气,哑着嗓子说:“我们要见刘伯承司令员!” 话刚落,他身子一软,直接栽倒。 这两个战士,一个叫肖永银,一个叫陈明义。 这会儿他俩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每口气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随时可能撑不下去。 为啥会变成这样?得从四个月前说起。 当时祁连山下着暴风雪,肖永银和陈明义接到死命令:护送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突围。 石窝会议后,西路军分兵游击。徐向前、陈昌浩打算化装回陕北汇报,把一封关键密信交给了踏实可靠的肖永银和陈明义。 陈昌浩把亲笔信缝进陈明义的破毡帽夹层,手指直抖:“这信比命重,拼了命也得送到!” 徐向前掏出仅有的五块银元塞给俩人,转身走进风雪里。 一开始有二十八人一起护送,可刚出发三天就遇了麻烦。 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马家军的骑兵跟盯梢似的,甩都甩不掉。马家军骑兵战斗力强,还熟悉地形,硬拼肯定不行。 几人躲进武威城外的破庙商量对策。徐向前拍着肖永银的肩膀,语气坚定:“咱们分开走,人多目标大,分开了更容易把信送到延安。记住,信必须送到,不能出半点错!” 分开后,肖永银和陈明义遇到的危险比想象中还多。 有一次,陈明义走到腾格里沙漠边缘,突然遇上土匪。土匪二话不说就开枪,一颗子弹直接穿透他的手腕,血一下子涌出来。 他疼得冒冷汗,可身边没人帮忙,只能咬着牙用牙齿咬开绷带,自己重新包扎,包完又接着赶路。 肖永银那边也不好过。为了引开追兵,让陈明义安全带信走,他一个人在长城废墟里绕了三天三夜。 这期间没找到水,渴得快晕过去时,只能靠喝马尿解渴,就这么硬撑着走到了民乐县。 还有一回,俩人在石灰窑村遇到更大的危险。 他们被三个民团分子堵在农舍里,对方手里都拿着枪,指着他俩,眼看就要被抓。 千钧一发之际,农舍里屋突然传出女人的娇嗔声。那个持枪、脸上有麻子的民团分子一下子分了神,眼睛往屋里瞟。 肖永银和陈明义抓住机会,猛地撞破窗户纸,从窗户跳出去拼命跑,这才逃过一劫。 就这么一路躲躲藏藏,克服了不知道多少困难,肖永银和陈明义走了整整四个月,终于到了镇原县。 刘伯承在镇原县忠恕街慕氏家庙前看到这俩晕倒的战士,赶紧让人扶起来。 他看着俩人憔悴的样子,又疼又急,忍不住说:“你们知道吗?这四个月,你们整整走了八百里路啊!” 卫生员给肖永银检查时,从他怀里掏出那顶破毡帽。打开毡帽夹层,取出里面的信展开。 在场的红三十一军政委刘晓凑过去一看,眼泪一下子涌上来,眼眶都红了。 原来陈昌浩在信里,不仅详细报告了西路军牺牲两万人的惨烈战况 —— 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还提出 “必须打通新疆通道,从苏联获取援助” 的战略建议。 而这个建议,和后来中央制定的援西军计划,竟然完全一致。 那时候的镇原县,已经聚集了援西军的精锐力量。 红四军军长陈再道没闲着,带着战士们在茹河边开垦荒地。当时粮食紧张,自己种地能多攒点粮,也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王新亭,则忙着组织当地群众捐粮。军队要打仗、要救人,没粮食根本不行。 据《镇原县志》记载,1937 年春,当地百姓主动捐粮超百万石,刘益新、贺世贤等大户把地窖里的青稞全拿了出来。 靠着这份军民情,援西军在镇原半年,收容了 2000 多名西路军失散人员,还建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县级党组织 —— 中共镇原县委。 肖永银后来回忆,当初在沙漠迷路,靠追野骆驼脚印才找到水;陈明义也记得,在民乐县遇商队,老掌柜硬塞两袋炒面没收钱。这些细节,《西路军战史》里只写了 “克服重重困难” 六个字。 刘伯承看完密信,立刻让骑兵团护送俩人去云阳镇红军总部。 三个月后,以援西军为主改编的八路军 129 师开赴华北前线。肖永银在七亘村伏击战歼灭 300 多日军,陈明义随徐向前转战山东,在孟良崮战役立了大功。 1955 年授衔时,俩人都成了少将。肖永银的军服上,始终别着枚特别的纪念章 —— 那是用西路军牺牲战士遗体旁的铜扣,一点点熔铸的。

0 阅读:0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