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举正这回应,真是干净利落!有人问他凭什么站上观礼台,他说:我爸当年给115师画

古凌凌 2025-09-11 11:47:47

苑举正这回应,真是干净利落!有人问他凭什么站上观礼台,他说:我爸当年给115师画地图、送粮、抬伤员,我替他来看。 苑觉非生于1912年山东泰安宁阳县泗店镇柳家楼村,那地方靠近曲阜,文化底子厚实。他早年念书,出来后先当老师,后来做了中学校长。 1930年代后期,抗日战争打得火热,他出任汶上县代理县长,主要管行政,还得组织老百姓抗击日军。鲁西南那片地,他熟得很,常跟游击队一块干,与当地武装力量配合打击敌人。 儿子苑举正1960年生在台北,祖籍山东宁阳,东海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去比利时鲁汶大学念哲学,拿了学士、硕士和博士。 现在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专攻科学哲学、政治哲学,研究两岸关系。苑举正老回山东探亲,挖家族抗日旧事,对父亲影响大着。 1939年,苑觉非接到任务,得帮八路军115师在鲁西南干活。 那时候日军扫荡狠,田野高粱地密,帮着藏行军痕迹。他在县政府桌子上画地图,用炭笔标梁山附近河道、村子和小路,每条线都注潜在伏击点和绕行路径,避免日伪军埋伏。 画好卷起放布袋,夜里步行几里交给陈光和杨勇。他们仨围土炕摊开纸,指点地形,讨论阵地布置。苑觉非加了地势细节,这片多洼地,好藏部队。 更惊险的,是运送粮草。粮袋被巧妙地夹在牛车的夹层里,车夫佯装镇定,在日军哨卡前缓缓驶过。车轮碾过碎石,声音在黑夜里格外刺耳,汗水顺着车夫的脖颈滑落,却不能有丝毫异样。 还有抬伤员的队伍,在泥泞的山道上一步一步前行。血水浸透麻布,担架被风雨拍打,伤员忍不住的低吟,与呼啸的山风交织,像是无声的呐喊。 一次,车轮陷入泥坑,他蹲下肩顶车沿抬,汗流脸。达阵地天微亮,卸粮袋分士兵。他们接粮藏掩体,继续备战。 抬伤员在梁山歼灭战后。8月初,日军田敏江大队进梁山,115师设伏。陈光指挥小股袭扰,诱敌散。苑觉非加入后勤队,日军围困,八路军高粱地冲,近斗。 父亲说过,115师的故事不能忘。平型关大捷那年,“只许成功,不许后退”。 梁山歼灭战时,陈光、杨勇等指挥员与士兵们并肩趴在战壕里,硝烟呛得人睁不开眼,泥土在掌心里捏成了泥块,但眼神中却燃烧着同样的火焰——那是“坚决抗日”的信念。 平型关后大捷,创装备劣势下平原全歼日大队例,开鲁西抗日根据地,游击战基础。苑觉非参,帮绘图送粮抬伤,贡献实虽无记录,却助胜。 战后,随着局势变化,他带着家人漂泊至台湾。为了生活,他选择低调,把那段经历深埋心底。多年里,他从不炫耀,更未曾向外人提起。 多年后,苑举正站北京观礼台,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有人疑资格,他平静答,爸爸当年给115师提供过援助,他代他爸爸来看盛典。 这话不长,却点明历史记忆值。

0 阅读:88
古凌凌

古凌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