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中国对日本早就跨过了实力关,但心理关双方始终没有跨过去,所以两国社会都有一种“意难平”。 中日之间的疙瘩不是谁家经济更强的问题,关键还是那些历史上的恩怨一直没捋明白。中国现在经济体量甩日本几条街,科技也越来越有话语权,但日本人心里总有种不服气,还沉浸在当年亚洲他们做老大的幻觉中。 日本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留下的创伤太深,南京大屠杀、细菌战这些字字扎心,但日本好多年都不肯把错承认到底,他们有本事把教科书改成避重就轻,说什么“进出”,就是不肯叫“侵略”。 看着日本领导人拜靖国神社,很多中国人只觉得伤口又被捅了一刀,他们明明可以学德国人一样,好好反省,主动认错,但日本社会一直在回避责任,总想着把历史负担甩过去。 反过来看,日本人又很拧巴,他们现代化起步早,有几十年科技、制造业的绝对优势,亚洲独大太久。他们没想到中国进步太快,不仅GDP超了日本,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出口全线升温。 日本社会不愿意承认被赶超,总有各种声音说中国“抄袭”,说自己只是暂时“被压”,就是心理落差太大,他们自尊心放不下。 再加上二战的阴影,他们总把失败归咎于美国突然插手,潜意识认为要不是外力,历史可能改写,这种想法,老一辈和一部分媒体、学者都在不断提起。 中国人心里也难受,说白了就是屈辱还没过去。当年被欺负得太惨,后来日本对历史避而不谈,甚至美化侵略历史,让中国人觉得对方并不真的悔悟。 每次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装糊涂,或者淡化罪责,差不多等于在中国伤口上撒盐,这感觉不是一刀两断就能解决的,哪怕经济、科技全面反超,心理的那一坎还是过不去。 这种心结不是说几句漂亮话就能缓和的,社会上的摩擦随时可能变成外交大事件,日本对钓鱼岛、台湾问题始终态度强硬,中国每次碰上这些敏感问题都得硬刚,双方民间的情绪频频被推高。 两国斗得激烈时,抵制日货,网上骂战都有,谁都不肯让步,而这些表面事件背后,还是因为两国心理上始终没有真正解开那个结。 中国已经不缺实力了,但日本社会的心理优越感还在,两国老百姓的情绪交锋,更多是一种长期的惯性,只要日本对历史问题态度还是模糊遮掩,中国社会就很难把这种屈辱感放下。 这种心态一旦遇上国际大事,比如中美博弈,或是区域冲突,日本很可能因为历史立场和心理负担被激烈卷入到矛盾里去。两国之间的摩擦,不仅有现实的利益交割,更有一层无形但坚硬的心墙。 这两边的“意难平”折射出了不同社会的集体记忆和自尊。不管是日本的不甘,还是中国的不服,都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未来,想真正翻过这道心理坎靠实力和经济还不够,历史问题一天不彻底解决,两国关系就一天不可能真的心平气和。
[下雨]中国对日本早就跨过了实力关,但心理关双方始终没有跨过去,所以两国社会都有
谦与谦寻
2025-09-09 12:20:11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