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日本退伍老兵还想打中国?被问为何执着,他说了3个原因!   九十多岁的日本退

士气沉沉 2025-09-08 01:43:04

九旬日本退伍老兵还想打中国?被问为何执着,他说了3个原因!   九十多岁的日本退伍老兵为何依然坚持,如果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他将毫不犹豫地再次参战,你以为这只是个极端的个例吗? 九十多岁的松本坐在轮椅上,眼神却像鹰隼般锐利。当记者小心翼翼地问出那个问题——如果中日之间再次爆发战争,您是否愿意再次参战?他几乎没有犹豫,沙哑的声音斩钉截铁:“当然!只要还能动,我就要去前线!” 这番话像一块冰冷的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激起的涟漪远比想象中更令人不安。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对一场早已结束的战争,依然抱持着如此炽热甚至扭曲的执着? 这绝非孤例,另一位名叫八儿雄三郎的九旬老兵,同样在镜头前表达着相似的渴望,只是遗憾地补充:“可惜体力跟不上了。” 这种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执念”,其根源深植于他们被彻底塑造的青年时代。 松本回忆起自己二十出头时,整个日本社会被一种狂热的氛围所笼罩。那时,天皇的意志就是最高律令,为天皇战死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学校和军营里灌输的,是日本民族优越论和“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 中国,在他们眼中,不是拥有灿烂文明的邻邦,而是阻碍日本“崛起”的绊脚石,是必须被“教化”和“征服”的对象。这种思想如同烙印,深深烙进了那一代日本青年的骨髓里。 战争结束后,虽然军国主义体制被摧毁,但对于像松本这样在战火中度过整个青春期的老兵来说,支撑他们半生的信念支柱轰然倒塌,却找不到新的精神寄托。他们无法,也不愿承认自己为之浴血奋战的“圣战”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 承认这一点,等于否定了他们半生的价值,否定了无数同伴的牺牲。于是,一种扭曲的认知固化下来:战争是必要的,失败是暂时的,而对中国的那份“执念”,成了维系他们残存尊严和人生意义的最后稻草。 这种根深蒂固的洗脑和难以面对历史真相的心理困境,构成了他们执念的第一个深层原因。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些老兵对战争残酷性的认知似乎被一种奇特的滤镜过滤了。松本在谈及战场时,语气里没有丝毫对血腥和死亡的恐惧,反而带着一种近乎怀旧的激昂。 他描述着冲锋的“壮烈”,战友的“勇猛”,却对那些在炮火下化为焦土的中国村庄、流离失所的平民、以及无数在刺刀下哀嚎的生命轻描淡写,甚至完全回避。八儿雄三郎作为日本陆军中野学校的毕业生,这所臭名昭著的间谍学校培养出的,是极度冷酷和绝对服从的战争机器。 他们被训练得只关注任务目标,而彻底漠视生命的价值,无论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这种对战争苦难的麻木与选择性遗忘,使得他们能够将一场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浪漫化、理想化为一场值得再次参与的“事业”。 他们看不到中国抗战老兵黄寿成、张荣现、李宝珠们眼中至今未散的硝烟和刻骨的伤痛,也听不见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无声的哭泣。这种对战争本质的严重认知偏差和对人类苦难的极端冷漠,是他们执念的第二个关键支撑。 而当下中日关系的持续紧张,则像一根不断拨动的琴弦,持续刺激着这些老兵早已固化的神经。松本敏锐地捕捉着媒体上关于两国摩擦的报道,无论是历史问题的争执,还是领土争端的升温,在他看来,都印证了他内心深处“中日必有一战”的预判。 他固执地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对日本构成了“威胁”,这种威胁感并非基于理性的分析,而是源于旧时代军国主义思维惯性的投射。他将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和维护主权的行为,解读为“扩张”和“挑衅”。 这种被现实紧张局势不断强化的危机感和敌意,让他觉得自己当年的“战斗”并未真正结束,只是暂时中断。他渴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日本“再次强大”,甚至不惜通过战争的方式。 这种将历史恩怨与现实政治错误捆绑、被当下国际关系摩擦所激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成为点燃他们参战渴望的第三个,也是最直接的导火索。 当这些九旬老人用布满皱纹的手比划着冲锋的姿态,口中喃喃着“再战”的誓言时,他们究竟是在追忆一个被扭曲的青春,还是在预示一个不愿醒来的噩梦? 这沉重的问号,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久久不散。

0 阅读:0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