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朝有个御史叫韩宜可,经常穿补丁的衣服,朱元璋怀疑他装穷,决定夜里乔装暗访,结果看到感人的一幕,但他又突然发现一个疑点。 那天夜里,朱元璋带着两个贴身侍卫,穿着粗布衣裳,像寻常百姓家的老汉似的,溜溜达达就摸到了韩宜可住的巷子口。远远瞅见韩家那三间破瓦房,窗户纸都破了几个洞,冷风呼呼往里灌。推开门一瞧,韩宜可的老婆正就着一盏黄豆大的油灯补衣裳,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衫在她手里翻来覆去。俩孩子蹲在地上,用树枝在 dirt 上写写画画,凑近一瞅,竟是在学《三字经》。更扎眼的是墙角那口半旧的木箱,箱盖没关严实,露出几锭碎银和皱巴巴的铜钱。 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这木箱里的银钱,在这破破烂烂的家里头,咋看都透着股子不协调。他故意板着脸,瓮声瓮气地问:“韩御史,你这箱子里的钱,莫不是从哪儿搜刮来的?”韩宜可先是一愣,接着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急得直摆手:“陛下明察!这碎银是臣每月俸禄省下的,供子女开蒙、老母抓药,实在无需藏掖啊!”说着,他颤巍巍地打开木箱,里头除了几锭银子,还有一本皱巴巴的账本,上头密密麻麻记着每一笔开销。 朱元璋拿过账本一瞧,上头写着“某月某日,买米三斗,钱五十文”“某月某日,给老娘抓药,钱二百文”……一笔一划,清清楚楚。再瞅瞅屋里头,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床上的被子补丁摞补丁,灶台里的柴火都是从外头捡来的枯枝。他心里头的火气渐渐消了,可还是有点疑惑:“你一个御史,俸禄虽说不高,可也不至于穷成这样吧?” 韩宜可苦笑着摇摇头:“陛下有所不知,臣每月俸禄除了养家糊口,还要接济那些受灾的百姓。咱大明刚开国,百姓日子还苦着呢,臣身为御史,理当以身作则,为百姓谋福祉。”朱元璋听了,心里头暖暖的,可还是有点不放心。他又在屋里头转了转,突然发现墙上挂着一幅字,上头写着“清廉自守,为民请命”八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 朱元璋指着那幅字问:“这是谁写的?”韩宜可站起身,恭恭敬敬地说:“回陛下,这是臣自己写的,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朱元璋点点头,心里头对韩宜可的怀疑彻底打消了。他拍了拍韩宜可的肩膀,感慨地说:“韩爱卿,是朕错怪你了。你真是朕的好臣子,百姓的好父母官啊!” 打那以后,朱元璋对韩宜可更加信任了。韩宜可也没辜负皇帝的期望,依旧穿着补丁衣服,四处奔走,为百姓排忧解难。后来,他被贬到云南,在那里兴办学校,教化百姓,让当地的文风大振。他去世的时候,云南的百姓们都自发地为他送行,哭声震天动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清廉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坚守。韩宜可虽然生活简朴,但他的精神却无比富有。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清正廉洁,什么是为民请命。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口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注:本文根据《明史》及民间传说改编,部分情节为艺术创作。)
1380年,胡惟庸派人给朱元璋送信,说自己得了一坛子美酒。朱元璋大喜,兴冲冲赴约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