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歼-35舰载机使用了内置折叠式登机梯,这是我国战斗机的第一次! 新闻报道,首次展示了歼-35舰载机的内置折叠登机梯设计,其结构布局与美军F-35A战机的登机梯基本相同。 以前飞行员上战斗机,得靠地勤人员搬个外置梯子过来,但在航母上,这一套就行不通了,甲板地方小、风大、飞机停得密,外加随时要准备打仗,哪有多余时间和空间让人搬梯子? 内置登机梯就方便多了,飞行员一按开关,梯子自己从机身里伸出来,几十秒就能上下飞机,省时省力,还能减少对地勤人员的依赖,关键时刻,快这几十秒,可能就决定了战斗的胜负。 美国F-35最早用了这个设计,现在歼-35也跟上了,这不是简单抄作业,而是因为航母舰载机的使用环境全世界都差不多,好的设计自然会互相借鉴。 中国战机的进步不仅在于性能提升,更体现在细节改进上,以折叠登机梯为例,现在的设计不仅要有基本功能,还要求轻便、耐用且操作快捷。
有消息称歼-35可能采用了更轻的新材料,同时针对沿海高盐高湿环境进行了优化,这反映出我国航空装备研发思路的转变:从解决"有没有"的基本需求,转向追求"用不用得好"的实际体验,这种以飞行员需求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让装备更贴合实战需要,从而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很多人调侃说中国军工“薅美国羊毛”,但说实话,学习先进经验不丢人,美国F-35的登机梯也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它也是站在前人肩膀上优化出来的。 关键不是“学不学”,而是“能不能学得会、还能改进”,就像学做菜,看一遍菜谱谁都会,但能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火候、创新做法,才是好厨师。 近年来军工显著进步,在于掌握“吸收—消化—再创新”之道,以歼 - 35为例,虽登机梯似F - 35,但其整机气动、发动机与航电独具特色,部分领域或更为先进。 歼-35这个自带登机梯的设计,看似小事,其实反映的是军工行业的大转变:我们从过去埋头追参数、追性能,到现在开始关注用户体验和系统效率。 这一点特别值得高兴,因为真正强大的军工体系,不是能造出一两件炫酷的武器,而是能打造一整套合理、高效、人性化的装备体系,就像智能手机一样,表面上看大家都在拼芯片、拼摄像头,但最终赢得用户的,往往是那些系统流畅、交互贴心、细节到位的产品。 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以前是“补课”,现在是“升学”,我们不再满足于“也有”,而是要做到“更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一个个细节里:更符合人机工程的座舱、更智能的航电系统、更便捷的维护设计,包括这一把小小的折叠梯。 歼-35的登机梯设计表明中国军工正趋于成熟和精细化,这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实现创新,这种进步预示着中国航母舰载机未来将迈向更高水平,而登机梯的改进只是其中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