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夏本纪》时总有个疑惑:为什么舜帝推荐大禹继位十七年后,大禹还要特意跑到

闻史忆今阁 2025-09-03 17:36:51

读《史记·夏本纪》时总有个疑惑:为什么舜帝推荐大禹继位十七年后,大禹还要特意跑到阳城避开舜的儿子商均? 司马迁写得特别有意思,禹治水成功后被舜选定为接班人,但整整十七年间舜始终没有禅让帝位。直到舜去世,禹服完三年丧期,突然上演了一出“离家出走”:特意跑到阳城隐居,把舞台让给商均。 结果诸侯们根本不搭理商均,全都跑到阳城朝拜大禹。这哪是禅让?分明是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行为艺术! 仔细琢磨这段记载会发现疑点重重。禹治水时手握军政大权十三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据《尚书·益稷》记载,禹当时已经“罔昼夜頟頟”,连舜帝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更值得玩味的是诸侯们的反应。为什么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禹?说白了,禹掌握着粮食分配权和水系控制权,哪个部落敢不听话? 舜帝晚年可能早就看明白了。《竹书纪年》里有个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如果上古禅让制本就充满权力博弈,那么禹的表演更像是遵循某种政治传统。他必须走个形式避开商均,既保全舜的面子,又让诸侯们有机会表态,这套政治智慧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讽刺的是禹的儿子启后来彻底终结禅让制。当诸侯们去朝拜禹时,恐怕没人想到这次权力交接会成为世袭王朝的开端。二里头遗址的宫殿群证明夏朝确实存在,但谁还记得阳城那场权力更替里,藏着华夏文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折密码?

0 阅读:24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