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将李建成杀害之后,第一时间便去找大嫂玳姬,见到大嫂之后,将她压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9-01 22:01:43

公元626年李世民将李建成杀害之后,第一时间便去找大嫂玳姬,见到大嫂之后,将她压在床上说:“李建成已经是我的刀下亡魂,你最好从了我。”玳姬自知在劫难逃,便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很多流传甚广的传说和影视改编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冲进太子府,把大嫂玳姬压在床上,还说出过分的话,这段情节常常被当成历史来讲,但如果仔细翻阅史书,会发现根本没有这样的记载。 所谓玳姬,连《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没有出现过,她很可能只是后世虚构出来的人物,真正的历史远比这些猎奇桥段复杂,也更加冷酷。 先从史料上看,太子李建成的妻妾情况在正史里被几乎完全略去,史书只写到“太子建成卒”,对他的正妻和儿女只字未提,这在唐代修史传统里是不寻常的,因为唐人特别重视家世记录,尤其是皇室成员。 为什么在这里留下空白?这其实反映了玄武门政变后的政治选择,李世民必须尽快稳固新政权,于是下令封存东宫档案,把李建成的痕迹从制度和记忆里一并清除。 姓名、出身、结局都不写,就是在抹掉合法性的痕迹,让后人几乎忘记他曾是名正言顺的太子。 再看法律制度,有人觉得李世民纳兄嫂的传说符合戏剧冲突,但在当时不可能发生,《唐律疏议》有明文规定,兄嫂、兄妾不可纳入后宫,这是礼法底线,哪怕是皇帝也不能公然破坏。 就连后来的武则天,当年只是太宗的才人,改嫁高宗都被大臣们指责了几十年,与此相对,李世民确实纳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为妃,还生下了曹王李明。 这并非情感选择,而是出于政治算计,杨氏出自隋朝弘农杨氏,在当时依然有巨大影响力,通过这段婚姻,李世民可以拉拢这个家族。 而李建成的妻妾若被收纳,就等于承认“兄终弟及”的合法性,这会削弱他“诛逆立功”的叙事,所以他绝不会冒这个风险。 从政变后的安排也能看出冷硬的逻辑,李世民处死了李建成的所有儿子,这是典型的“绝后患”做法,至于妻妾,很可能有三条常见的出路:发配掖庭宫做宫女奴婢,被迫出家为尼,或者默默处死。 2012年在洛阳出土的一块墓志提到“亡宫人”,时间正好是武德九年,极可能就是这类女眷的下场。 这些安排都不会被大书特书,留下的就是沉默和空白,对比之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因家族背景被特殊对待,这就解释了不同境遇背后的政治考量。 女性在历史记忆中经常被消音,名字消失,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处刑,李世民要的不是单纯的肉体清除,而是系统性的遗忘,把太子府彻底抹掉,他才能建立起新的正统。 所以我们今天翻史书,看不到所谓玳姬的存在,看到的只是被清理掉的痕迹,相比虚构的“压床”传闻,真正的命运往往更残酷:无名无姓,无声无息地消散。 那么玳姬的故事从何而来?最早是在明末清初的野史里,才出现了这个名字,话本小说把她塑造成悲情女子,被胜者霸占,以此控诉权力斗争的冷酷。 到了近现代影视剧,又把这段故事加工成“情色+权力”的戏码,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和窥私欲望。 这种桥段未必是真的,但它反映了人们对历史沉默的不安,史书写得太冷静,大家自然觉得其中必有隐情,于是虚构一个人物去承载那份想象。 但如果真要贴近历史,就该把目光放在当时的制度和处置逻辑上,唐代对失势宗室女眷的处理是有规律的,不外乎奴役、出家或处死,她们没有机会被记录名字,也没有资格被写入家谱。 相比后世虚构的个体悲欢,这种被成批抹掉的命运才是真实的残酷,史料上的空白本身就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那些声音被故意消音了。 李世民本人也呈现出复杂的两面,他在政务上开创了贞观之治,被后人称颂,但在家族处置上非常冷硬。 他在昭陵刻下“思我兄弟”的悔辞,表现出个人情感,但始终没有为李建成的子女平反,这说明政治家的悔意有边界,感情可以流露,但根基不能动摇。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那些“李世民压着大嫂”的传闻时,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它们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正史的沉默留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可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虚构的猎奇桥段,而是那些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女性,她们的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历史的残酷,不在于有多少狗血情节,而在于有多少人被抹去了存在。

0 阅读:0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