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普京在中国访问,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与德国总理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出了一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9-01 13:19:46

明知普京在中国访问,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与德国总理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出了一则非常直接的警告。马克龙表示:“如果到周一普京还不同意与泽连斯基会面,那就意味着他又在玩游戏和嘲讽特朗普了。 从时间线看,马克龙选择在普京访华期间发难,堪称 “精准踩点”。2025 年 8 月 29 日,普京开启对中国的国事访问,而马克龙的警告恰恰在次日发出。这种时间上的刻意安排,让欧洲舆论场瞬间聚焦于 “普京在华期间是否回应欧洲诉求”。 更有意思的是,马克龙特意将普京与特朗普捆绑,暗示俄方行为带有 “美式政治游戏” 色彩。这招 的背后,是马克龙试图将俄乌冲突的责任转嫁到美俄身上,从而淡化欧洲自身在能源依赖、战略摇摆等问题上的尴尬处境。 马克龙的这番操作,本质上是法国版的 “危机公关”。2025 年 7 月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已跌至 19% 的历史低点,国内经济疲软、养老金改革引发的罢工潮让其焦头烂额。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制造国际舆论焦点转移视线,几乎是法国政客的传统艺能。2024 年 3 月,马克龙就曾因 “派兵乌克兰” 言论引发欧盟内部分裂,当时他同样以 “捍卫欧洲战略自主” 为旗号,试图将国内矛盾转化为国际议题。 2025 年 8 月 29 日,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茨在土伦举行的法德部长理事会上,特意强调 “欧洲数字主权”,宣称 “不允许他国替欧盟做决定”。这种表态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法德在对俄政策上的分歧。 德国在 2025 年对乌援助已超 177 亿欧元,远超法国的 6.4 亿欧元,而马克龙却试图通过 “道德绑架” 迫使德国在对俄立场上与法国同步。将普京与特朗普捆绑,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暗示德国:若继续追随美国对俄强硬路线,终将沦为美俄博弈的牺牲品。 马克龙的话术设计堪称 “一箭三雕”。首先,他将普京塑造成 “破坏欧洲和平进程” 的反派,为欧盟进一步制裁俄罗斯提供舆论弹药。2025 年 7 月通过的第 18 轮对俄制裁中,欧盟首次将俄在印度的炼油厂纳入制裁范围,但匈牙利等国的反对声音依然存在。 马克龙此举意在通过道德施压,迫使欧盟内部形成统一阵线。其次,他巧妙利用特朗普与普京的历史纠葛,2025 年 8 月两人在阿拉斯加的会晤被俄方称为 “俄美关系解冻的起点”,将普京塑造为 “同时挑衅欧美” 的角色,从而强化欧洲对俄的敌对阵营意识。 最后,通过将普京访华与 “拒绝和谈” 关联,马克龙试图削弱中俄合作的国际影响力。2025 年 7 月,中俄签署未来 3 年供气协议,俄方承诺向中国供应大量天然气,这种能源合作对欧洲能源安全构成潜在挑战,马克龙的言论不失为一种 “预防性舆论打击”。 不过,马克龙的如意算盘能否打响,还得看欧洲民众买不买账。2024 年 3 月,他因 “派兵论” 遭法国左右翼政党齐声指责,被批 “煽动战火”。此次将普京与特朗普捆绑的操作,同样存在风险,若俄方最终未按马克龙剧本出牌,反而可能让欧洲陷入 “自导自演” 的尴尬境地。 更关键的是,马克龙似乎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普京访华本身就是中俄战略协作的生动体现。2024 年 5 月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两国关系 “超越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模式”,这种不结盟、不对抗的伙伴关系,恰恰是马克龙试图构建的 “欧洲战略自主” 最不愿面对的现实。 从历史维度看,马克龙的外交策略始终带着 “戴高乐主义” 的影子。2018 年他访华时,在西安大明宫发表 73 分钟演讲,大谈中法文化交流与 “一带一路” 合作,展现出 “文化怀柔” 的一面;而此次对华采取 “边缘施压”,则暴露其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本质。 这种 “变脸术” 背后,是法国试图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寻找利益最大化的生存之道。但问题在于,当马克龙在国际舞台上卖力表演时,欧洲民众更关心的或许是:巴黎街头的罢工何时结束?加油站的油价何时回落?毕竟,再精彩的外交秀,也填不满普通法国人瘪下去的钱包。

0 阅读:0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