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瓷片上的黄昏 青石板铺就的巷子深处,一扇朱漆斑驳的木门半掩着。门楣下悬着十八片青瓷风铃,每片都绘着淡雅的兰花。风来时,瓷片相击的声音像碎玉洒在铜盘上,惊醒了趴在墙根打盹的橘猫。这声音让我想起二十年前,也是这样的黄昏,我蹲在巷口数蚂蚁,风铃一响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 暮色像宣纸上晕开的墨汁,渐渐吞噬了白墙黑瓦。炊烟从各家灶间升起,又很快隐没在越来越重的靛蓝色里。巷口那盏老路灯亮起来,灯泡外罩着磨砂玻璃,光线像被纱笼住的萤火虫,在石板路上投下毛茸茸的光斑。我站在灯下,看自己的影子被拉长又缩短——小时候总以为踩着影子走就能留住时间,现在才明白,影子本就是光阴的脚印。 风从巷子那头游过来,带着樟木箱子的气味。它缠绕着我的衣角,让下班归来的匆忙脚步不自觉地放慢。这风里藏着橡皮碎屑的味道,是三十年前我用小刀削铅笔时飘落的;还混着童谣的片段,是外婆摇着蒲扇教我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最奇妙的是某块青石板上残留的温度,那是某个遥远的午后,阳光在上面歇脚时留下的纪念,如今都让给了墙角的野豌豆花。 橘猫突然竖起耳朵。风铃又响了,这次还伴随着藤椅的吱呀声。张爷爷戴着老花镜出来擦拭瓷片,阳光穿过镂空花纹,在他皱纹里投下细碎的光斑。他动作很轻,仿佛那些瓷片上停驻着会飞的记忆。我想起他儿子去深圳前,也曾这样站在灯下抽烟,烟头的红光在暮色里明明灭灭,像一句欲言又止的告别。 巷子深处传来钢琴声,是三楼那个备考音乐学院的女孩子在练习德彪西。音符和炊烟一起飘在巷子上空,让这个黄昏变得可以触摸。我突然明白,旧巷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给匆忙的世界留一个能转身的角落——当你在写字楼里被KPI追得喘不过气时,总有个地方替你收藏着橡皮屑、童谣和晒过太阳的青石板。 路灯忽然闪烁两下。要下雨了,空气里有铁锈和潮湿苔藓的味道。我数着青石板往家走,数到第七块时,发现裂缝里真的嵌着半块粉色橡皮,像时光故意留下的谜语。风铃又响,这次的声音混着初降的雨滴,清越中带着湿润的钝感,仿佛在回答我早前的疑问:留住一个黄昏需要多长的巷子?不过是从记忆走到现实的距离。
散文随笔:瓷片上的黄昏 青石板铺就的巷子深处,一扇朱漆斑驳的木门半掩着。门楣下悬
梦想者的四轮
2025-08-30 14:36:0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