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蒋经国在一次检查身体时,血糖出现异常,同时也有了糖尿病的症状,但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蒋经国在饮食上却是不忌口,这就让他的并发症出现得很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一张体检报告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血糖高得出奇,医生们表情凝重,结论不容置疑,他确实得了糖尿病,而且不是初期,那一年,他五十八岁,正值政治生涯的高峰,精力旺盛,处理政务游刃有余,可身体却悄悄地亮起了红灯。 虽然医生一再叮嘱他控制饮食,尤其要远离甜食,但他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那些年,他对吃的讲究是出了名的,尤其钟爱点心与糯米制品,每次工作完成后,餐桌上的那一碗甜汤或一块点心,似乎成了他犒赏自己的方式,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在他看来,吃东西是生活的乐趣,哪能因为一纸报告就全盘否定。 起初,他并没有感受到太多变化,除了时常口渴、晚上频繁上厕所、偶尔失眠,其他一切照常运转,政务依旧繁忙,讲话依旧铿锵,谁也察觉不到他身体的异样,可是糖尿病这种病,从来不是一时之间就发作,它像是埋伏在身体里的隐形敌人,一点点侵蚀着健康。 为了控制血糖,他开始服药,但效果并不理想,没过几年,便不得不每天注射胰岛素,从最初的一针,到后来的两针,他的胳膊上开始留下一个个针眼,最后只得改在腹部注射,即便如此,血糖仍旧忽高忽低,医生们绞尽脑汁调整方案,却始终无法彻底稳定。 问题的根源并不复杂,他没有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医生建议的低糖餐他尝过几口就放下筷子,嫌弃食物无味,他更习惯原本的菜色,哪怕知道吃下去的那一口,会让血糖再次飙升,厨师们尝试为他特别准备健康餐,却屡屡被要求“换回原来的”。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病情已经开始出现并发反应,他的视力逐渐模糊,走路时常感觉脚下踩着棉絮,手脚发麻成为常态,他依旧没有停下工作节奏,每天依旧处理大量文件,接见无数官员,开会、签字、批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可身体给出的反馈越来越严峻,眼睛的问题成了最先暴露的薄弱点。 进入七十年代,他的左眼开始频繁出血,视力迅速下降,即便接受手术,情况依旧恶化,那次手术之后,他左眼的视力没有恢复,最终只能换上义眼,此后,他看文件必须依赖秘书逐字朗读,身边人都知道他的眼睛出了问题,可他本人始终没有公开承认。 与此同时,高血压、肾功能下降、神经系统损伤等问题接踵而来,他的双腿逐渐失去知觉,走路变得踉跄,最终不得不依赖轮椅,医生甚至提出截肢的建议,以防感染扩散,但他坚决拒绝,哪怕已经寸步难行,他也不愿接受这样的治疗方式。 八十年代初,他的身体状态已大不如前,肾脏功能每况愈下,心律不齐时有发生,皮肤干裂严重,连拿筷子都变得困难,每天大部分时间只能卧床,偶尔坐起来十几分钟,腿部的剧烈抽痛就让他满头冷汗,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断召开会议,处理政务,工作人员不得不提前在会议室旁设立临时休息区,方便他中途躺下恢复体力。 1986年冬天,一次意外令人印象深刻,保姆按照往常习惯,将热水袋放进被窝取暖,没想到热水袋破裂,热水烫伤了他的左脚,他竟然毫无察觉,直到水泡严重化脓才被发现,糖尿病导致的神经坏死,让他对疼痛失去了感知,伤口因糖尿病极难愈合,最终让他彻底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 尽管身体状况如此糟糕,他在公开场合依旧维持着“强人”形象,台湾官方对外讳莫如深,媒体拍摄的镜头也刻意回避他的病容,他自己则尽量减少公开露面,会议多数改在官邸举行,即便必须出席,他也在幕后积蓄体力,只为镜头前的短暂亮相。 1987年,他推出了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政策,这项决策在当时极具风险,却是他在身体岌岌可危的时刻拍板定案,他清楚台湾社会即将迎来重大转型,而这座桥必须有人来搭,即便代价是自己最后的健康。 1988年1月13日,他清晨起床后胃部不适,拒绝进食,几个小时后情况急转直下,突然口鼻出血,瘫倒在床,医疗组紧急抢救,从电击、止血、输血到注射各类药物,尝试挽回他的生命,主治医生当时不在台北,连线耗费数小时,其他几位专家也联系不上,几个小时后,心电图上的波形最终拉成了一条直线。 他去世后,病因始终没有完全公开,医疗组的说法含糊其辞,只提到器官衰竭,蒋家的反应迅速,病历被带往海外,拒绝尸检,外界至今仍不清楚他当日出血的确切原因。 从1959年确诊到1988年去世,糖尿病以一种缓慢却坚定的方式,一点点侵蚀着他的身体,他拥有当时最好的医疗资源,却在饮食与生活习惯上从未真正妥协,他对外强硬果断,对内却始终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场拉锯战,他拼尽全力,却终究没能赢下最后一局。 信息来源:美篇网---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他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其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及并发症
1959年,蒋经国在一次检查身体时,血糖出现异常,同时也有了糖尿病的症状,但是,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9 18:42:47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