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考古,学家最害怕挖到鸡蛋!扯淡吧? 说在考古圈,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古墓里最害怕挖出鸡蛋。这一观点在网上也频繁出现,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宣扬考古人员害怕挖出鸡蛋,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是鸡蛋在古代是珍贵食物,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它陪葬,一旦发现鸡蛋,意味着墓主人非富即贵,墓中可能还有更多珍贵文物,所以挖掘时得格外小心,生怕损坏鸡蛋,进而错过其他宝物。 二是经过漫长岁月,说鸡蛋壳成分碳酸钙变得不稳定,极易变成粉末,蛋清和蛋黄这些有机物也早已分解,只剩空壳,极为脆弱,考古人员操作稍有不慎,鸡蛋就会破碎,让文物受损。 比如有文章提到,专家只是摸了一下古墓中的鸡蛋,鸡蛋便碎了,还有人用刷子轻轻刷,同样导致鸡蛋破碎。 最失败得莫过于1993 年河北宣化那座古墓,专家们挖到一桌饭菜,其他菜都烂得不成样了,唯独鸡蛋还相对完整。 可这鸡蛋经过千百年,蛋清蛋黄早分解没了,只剩个碳酸钙蛋壳,脱水脆化得厉害,碰一下就可能碎成渣。 再有,古墓里的鸡蛋通常不会只放一个,要是有些早就碎了、坏了,在密闭墓室里腐烂变质,确实可能产生硫化氢之类的有毒气体,对考古人员的健康有威胁。 乍一听,这些理由似乎挺有道理。 但是你细琢磨,考古里比鸡蛋难对付的更有价值得文物多了去了,古代的鸡蛋难道是金子,物理结构不同? 在考古过程中,比鸡蛋脆弱、难保存的文物数不胜数。 就拿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来说,直裾素纱单衣仅重 49 克,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代表了西汉丝织技术的最高水平。 其衣长 128 厘米,通袖长 190 厘米,去除领口和袖口后仅重 25 克。 25克您可能没概念,这件衣物可是使用的西汉初期培育、饲养的三眠蚕所产蚕丝,这种蚕丝相当于头发丝的六分之一细,纤维却更长、强力更大。25 克的重量,几乎可以用轻若无物,“薄如蝉翼”“来形容。 修复后,可以将成人穿得这件折叠后放入火柴盒,素纱襌衣的透空率高达 75% 左右,我们现代人耗费 13 年才织成一件重 49.5 克的仿真素纱襌衣。 要知道,两千多年了,蚕丝说白了就是虫子得天然蛋白质纤维,在地下长期埋藏,会受到土壤湿度、温度变化、微生物侵蚀等影响。 织物纤维耶会因脱水而脆化,这可比变代鸡蛋壳脆弱得多,稍有触碰就可能断裂、粉碎; 更要命得是,墓室环境一旦被破坏(如挖掘时空气进入、湿度骤变),纤维会因吸水或失水发生收缩、变形,导致织物结构损坏。 与这些珍贵且脆弱的文物相比,价值不高的一颗鸡蛋真的有那么可怕吗?那么难以处理吗?让考古学家们头疼吗? 这不扯么。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有多种方法可以把鸡蛋保存好。 具体怎么办,欢迎移步ximalaya,收听dalishi。
古墓考古,学家最害怕挖到鸡蛋!扯淡吧? 说在考古圈,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古墓里
大力道历史
2025-08-28 13:18:51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