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听康熙的话就能大富大贵,为什么吴三桂还是要造反?他的身上很有争议,他是军事才能绝世无双的将领,同时也在后人心目中留下“反贼”的骂名。 人们知道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知道他背叛明朝投靠李自成,背叛李自成又降了清朝,最后又背叛清朝发动“三藩之乱”的故事。 在他身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谜团。这样一个一生都走在刀刃上的人,是什么样的美女会让他放弃整个镇守的江山?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会促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背叛? 走近吴三桂的故事,或许能找到答案。 吴三桂出身于武将世家,他的父亲吴襄是明朝辽东总兵,相当于现在的战区总司令。按道理来说,这样的家庭,受过的教育应当是对“忠义”特别看重的,然而吴三桂偏偏不一样。 当李自成的造反军队大破北京城时,吴三桂率领着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与清军谈判让出了山海关。 吴三桂投降的原因,绝不是因为他怂,而是因为他知道,明朝的皇帝都自杀了,死守一点意义都没有,何况他本来也并不是把“气节”挂在嘴边的人。 他的父亲和爱妻陈圆圆被扣在北京当人质,而且他这一降,既可以保留名誉,又能得到钱。至此,为吴三桂第一次“背叛”。 吴三桂第二次“背叛”的,是李自成。尽管很多人认为是因为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夺走才导致的原因,但实际上,吴三桂的降清也有着必然性。 当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天下被分成三分。交战必有胜负,而吴三桂的个性,选择的不是怎样才能帮自己家打赢,而是如何才能押对能赢的那方。 单看实力,李自成的农民军虽然打得猛,但是终归是农民军,缺少组织纪律,也缺少经验与方法,与已经有政治基础的清军相比,差得是一大截。 所以,他还是觉得清军更有希望。 吴三桂的第三次“背叛”,是在康熙的削藩令下,当时的吴三桂已是暮年,在云南当着藩王,威震一方。 有人疑惑,为啥吴三桂偏偏要去造反,他毕竟一把岁数的人了,明明可以听皇帝话乖乖退休,得到的钱够活一辈子。 吴三桂选择发动“三藩之乱”的原因,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高明的投机者,懂得人心,也无法战胜人心。 他太了解康熙的心思了。削藩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央收权,中央为啥拿他开刀子,是因为他本来就没被当作自己人。 你想想,一个投降了两次的人,怎么会轻易取得信任呢?他就算“退休”了,康熙依然不会信过他,也没有好果子吃。 其次,吴三桂哪是藩王,简直就是一个土皇帝,他权太重了,当时的云南地又偏僻,可以算得上割据的势力。吴三桂的贪婪,皇帝的一点点赏钱当然满足不了他的胃口。 他背水一战,或许也低估的八旗军的实力,抱有一丝侥幸,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吴三桂的一生跌宕起伏,是枭雄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他错就错在他的贪,他贪财,贪美色,贪命,把气节,把道德抛到九霄云外。 他的故事警示后人,当个人野心失去了家国大义的锚点,便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最终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参考资料: 《清史稿·吴三桂传》
为什么吴三桂选择投降多尔衮,而不选择李自成呢?李自成开出的条件是:吴襄和吴三桂两
【156评论】【10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