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报道:“北海风电场不再用中国风机,德国厂商接盘。去年,德国北海的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拟使用中国制造的风力发电机,引发了欧洲经济界以及政界的质疑,他们担心这会让北京获得对欧洲能源关键基础设施的过大影响力。现在,项目运营商主动宣布,不再采用中国设备,转而由德国本土厂商供货。” 他们嘴上说担心北京对欧洲能源关键基础设施影响太大。这话听着耳熟。平时欧洲那帮人把全球化、公平竞争挂在嘴边,好像自己是市场规则的守护神。他们总说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把自由经济捧得高高的。可真到了中国企业凭实力竞争的时候,这些原则就跟废纸一样被扔了。 中国风机能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靠的不是别的,是实打实的技术和实力。2023年,中国首次拿到风力发电机专利竞争力排行榜榜首。 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广州建成,这玩意儿用了双叶轮、双主机设计,上面装了3000多个智能感应器,能灵活应对复杂环境,发电效率高得很。 还有西藏那个海拔近5200米的风电项目,中国风机照样能稳定运行。这些都不是吹出来的,是真本事。 现在全球风电叶片、齿轮箱这些零部件,六七成都在中国生产。2023年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新增容量排名前五位里,中国企业占了四家。中国风机不仅技术硬,价格还实在。在欧洲市场,中国风机价格比欧美品牌低大概三成到五成。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项目愿意选中国设备,不是没道理的。 德国这次接盘的本土厂商里,西门子歌美飒肯定是主要角色。可这家公司最近日子不好过。去年他们发现风机质量问题比想象中严重,全球已安装的机组里,有15%到30%可能会出故障,为此要付出超过10亿欧元的成本。 2023财年,西门子能源因为这事亏损了约46亿欧元。到了2024年第二季度,西门子歌美飒的订单量同比减少了七成,收入也跟着下滑。就这样,他们还要接手这么大的项目,能不能做好真不好说。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自己都承认本土产能不足。德国莱茵集团首席执行官之前就警告过,欧盟本土风电产品产能明显不够,不买中国风机,可能完不成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 欧盟承诺到2030年在北海完成120吉瓦装机,是现在的四倍多,可当前本土海上风电产能才约7吉瓦。这供需缺口摆在这儿,放着质优价廉的中国设备不用,非要找产能不足的本土厂商,最后耽误的是谁的新能源转型? 说起来,欧洲从中国进口的风电整机价值这几年一直在涨,从2019年的2.11亿欧元涨到2021年的4.11亿欧元。但实际上,中国风电整机在欧洲市场占比并不高。 就这,欧洲风能协会还在喊"危险",说中国风机让本土企业濒临崩溃。他们不想想,自己企业亏损是因为中国竞争吗?西门子歌美飒的质量问题、管理问题,这些才是根本原因吧。 欧盟不光嘴上说,还在考虑对中国风电产品搞反补贴调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对中国电动汽车也搞过类似操作。厦门大学教授说得明白,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想通过设置壁垒保住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 可这么做真能解决问题吗?挪威有家能源企业的德国分公司就说了,只要中国风电机组符合质量、安全标准,他们肯定会考虑用。这说明市场是认中国设备的。 中国风电企业现在出海势头很猛。截至2024年底,中国风电机组已经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像大金重工蓬莱基地,他们的海上风电单桩订单在欧洲市场占比超过三成,排产都排到2027年了。这种情况下,欧洲搞保护主义,短期可能会给中国企业添点麻烦,但长远看挡不住中国风电发展的势头。 德国这个项目改选本土厂商,表面看是怕中国影响能源安全。可实际上,中国风机只是卖设备,又不参与运营管理,哪来的影响力过大?反倒是他们自己的厂商问题缠身,到时候项目拖期、成本超支,最后还得纳税人买单。欧洲一直说要应对气候变化,要实现碳中和,可连选择高效便宜的风电设备都做不到,这目标怕是难实现。 全球风电市场现在需求旺盛,中国企业靠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赢得市场,这本来是公平竞争的结果。欧洲不想着怎么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反而搞贸易壁垒,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西门子歌美飒正在重组,想靠裁员、成本,可这治标不治本。真要想在新能源领域领先,就得开放市场,良性竞争,而不是关起门来搞保护。 中国风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不是靠谁施舍,是靠一台台风机的稳定运行、一次次技术突破挣来的。德国这个项目放弃中国设备,可能会让中国企业暂时受点影响,但挡不住中国风电出海的大趋势。 毕竟,市场最终认的还是实力和性价比,不是靠政治操弄就能改变的。欧洲要是一直这么搞下去,最后耽误的只能是自己的能源转型进程,错失的是全球新能源发展的机遇。
中国给德国上千吨稀土,却收到德方对华毁约的坏消息,还想不影响默茨访华这操作,属
【6评论】【8点赞】
用户10xxx47
我给西门子出个主意,到中国买成品,回去后再贴牌和印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