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张学良听说王家烈没有坐过飞机,就邀请他在天上飞一圈,谁知王家烈一上飞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27 15:31:04

1935年,张学良听说王家烈没有坐过飞机,就邀请他在天上飞一圈,谁知王家烈一上飞机,脸色大变,叹道:“坏了,我上当了!” 1935年的贵州,天总是灰蒙蒙的,跟当时人的心里似的,压抑。主角叫王家烈,人称“贵州王”,当时贵州的一把手。另一位主角,大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俩人本来八竿子打不着,但命运的剧本,有时候比谁写的都邪乎。 这年春天,张学良到贵阳“督剿”红军,尽地主之谊的王家烈全程陪着。迎来送往,面子上的事都做得挺足。临走那天,张学良笑呵呵地拍着王家烈的肩膀,说:“家烈兄,我听说你还没坐过飞机?走,今天我带你上天兜一圈,看看咱们贵州的大好河山。” 那年头,飞机可是个稀罕物。对一辈子在山沟沟里跟人斗、跟枪斗的王家烈来说,这邀请太有诱惑力了。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 可飞机一升空,螺旋桨的轰鸣声还没盖过心跳,王家烈就觉得不对劲了。他往窗外一看,飞机不是在贵阳上空盘旋,而是一路向东,奔着湖南方向去了。他心里咯噔一下,扭头看张学良,少帅脸上还是那副招牌笑容,但眼神里已经没了温度。王家烈瞬间什么都明白了,脸色煞白,只剩下嘴里一声长叹:“坏了,我上当了!” 就这么一圈,堂堂“贵州王”,把自己的地盘给“飞”没了。 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王家烈也太天真了吧?一杯茶,一句话,就让人给骗走了?你要是知道他之前经历了什么,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他不是没得选,是早就被逼到没路走了。 王家烈的出身,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最早是个私塾先生。对,就是桐梓县城里教孩子们“之乎者也”的穷教书匠。可那是个枪杆子说话的年代,笔杆子填不饱肚子。于是,21岁的王先生脱下长衫,扛起了枪,从大头兵干起。 你别说,这哥们儿打仗是块料。他没正经上过军校,但人机灵,不怕死,又肯钻营。从士兵到班长,再到排长、连长,一路往上爬。后来遇到了他的贵人,贵州军阀头子周西成。在周西成手下,王家烈彻底开了挂,32岁就当上了师长,成了周系的核心人物。 可好景不长,周西成意外战死,贵州这锅粥,瞬间就沸了。按理说,王家烈资历、战功都有,接班顺理成章。可偏偏周西成有个表弟叫毛光翔,靠着亲戚关系硬是坐上了头把交椅。王家烈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只能当个二把手。 这俩人,一个想守着贵州这一亩三分地当土皇帝,一个野心勃勃总想往外闯。天长日久,裂痕越来越大。这内部一乱,就给了外人机会。谁?南京那位,蒋介石。 蒋介石对付地方军阀,手腕是出了名的高。他最擅长的一招叫“上屋抽梯”——先把你们这帮军阀捧得高高的,给名分,给头衔,让你们内斗,等你们斗得两败俱伤,他再进来收拾残局。 他对王家烈就是这么干的。先是封他个“湘黔边区剿匪司令”,让王家烈觉得中央看重自己,胆子也肥了,公开跟毛光翔叫板。贵州内部打成了一锅粥,蒋介石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时不时还拉偏架,今天支持你,明天支持他,就是要让你们把家底都打光。 在这场权力游戏里,还有个关键人物,王家烈的老婆,万淑芬。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女人。她出身大户人家,见过世面,长袖善舞。眼看丈夫在贵州斗得辛苦,她亲自跑到南京、重庆去走上层路线。还真让她走通了,居然跟宋美龄攀上了关系,成了干姐妹。蒋介石对她也是客客气气。万淑芬以为抱上了大腿,带着南京给的枪支弹药,风风光光地回了贵州。 可她哪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蒋介石的支持,是要拿东西换的。换什么?贵州的军政大权。 1935年初,中央红军转战进入贵州。蒋介石的机会来了。他立刻命令王家烈“全力剿共”。这对王家烈来说,简直是要命题。打吧,自己的黔军那点家底,根本不是红军的对手,硬拼就是送死。不打吧,就是公然抗命,老蒋正好有借口收拾你。 王家烈愁得头发都快白了。他手下的两个主力师,早就被蒋介石用银元给收买了。师长何知重、柏辉章,明着听他的,暗地里早就是南京的人了。更绝的是,蒋介石把中央军派进贵州,美其名曰“协助剿共”,实际上是占领了贵阳,把王家烈给架空了。军饷一停,部队哗变,王家烈成了个光杆司令。 到了这个地步,王家烈才明白,他老婆从南京带回来的不是靠山,是催命符。他彻底成了一枚弃子。 这时候,张学良来了。少帅的任务很明确,就是用最体面的方式,把王家烈这最后一层窗户纸给捅破,让他自己“体面”地离开贵州。 所以,那场天上的“兜风”,根本不是什么临时起意的邀请,而是一场早就设计好的“阳谋”。就算王家烈不上飞机,第二天也可能有“鸿门宴”等着他。他不是蠢,是走投无路。飞机,成了他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台阶”。 飞机降落在武汉,王家烈被直接送往军委会。一纸任命下来,“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虚职,算是政治生命的终结。而他的25军,被就地解散、收编。贵州,从此改姓了“蒋”。

0 阅读:55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