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打仗,才能知道谁是真将才,现在的俄军大军区司令,几乎都已经换了一遍,这里最引人瞩目的两个将星,分别是:中部军区司令莫尔德维切夫,和空降兵司令兼第聂伯河前线总指挥特普林斯基。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俄军还想沿用老办法,搞大规模快速推进,结果现实很骨感——后勤跟不上、各部队配合乱糟糟,仗打得相当别扭,于是,一批表现不佳的将军被撤下,另一些在实战中证明自己的人,逐渐走到了舞台中央。 莫尔德维切夫,是个特别扛打的将军,西方媒体好几次报道说他“阵亡”了,结果人家都活得好好的,他负责的中部军区部队,在巴赫穆特、马林卡这些地方打得非常顽强。 他把炮兵、无人机和步兵突击组合成一套“磨盘战术”,慢慢消耗对手,不喜欢说话,只管打仗,他是俄军在顿巴斯战线能稳住的关键人物。 特普林斯基,则是一位“士兵的将军”,他是空降兵出身,去年一度因为批评上级战术被调离前线,但战士们欢迎他,后来他又回来了。 他指挥的第聂伯河沿岸防御战,打得灵活,用空降兵当救火队,哪里危急就去哪儿,他的回归,被很多人看作“听得进实话的实干派”占了上风。 这两位能成功的关键在于战术创新和士兵信任,莫尔德维切夫将正规军与雇佣兵混合编队作战,特普林斯基则改革空降兵职能,使其从单一伞降部队转型为多用途突击队。 他们广泛运用无人机和电子战设备,以低成本实施精准打击,避免了传统坦克集群的消耗战模式。 在长期作战中,士兵的作战意愿至关重要——特普林斯基的部下直接称他为"唯一信得过的指挥官"。 俄军在实战中频繁更换将领,确实快速筛选出了一些有能力的指挥官,但这种做法代价巨大——早期的失误直接导致大量士兵伤亡和装备损失。 擅长防守战的将领未必能适应高科技战争,而俄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信息化水平落后、各军种协同效率低下,并未因换将得到根本改善。 如果一支军队只能通过战争来检验将领的能力,恰恰暴露出其日常训练、演习和选拔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更重要的是,今天对“优秀将领”的要求已经变了——不光要会打仗,还要懂技术、懂政治、会管理,莫尔德维切夫和特普林斯基的成功,其实是打破了俄军过去的传统套路。 但真正的考验其实在战争之后:这些经验能不能变成真正的改革?历史上很多军队都是仗打完了就忘了疼,又回到老路子。 俄军这次“将星洗牌”,既是被逼出来的战场实验,也提醒其它国家:平时不认真练兵,战时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我是真服了,俄军经彻底不仁慈了!在赫尔松方向,一支乌军部队,驻扎在一栋六层大楼内
【9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