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澄清一中原则闹剧再次证明印度这个国家不可交,不可信。现在印度有难处了被迫交好中国,等它缓过劲来必定还会背刺中国。这样的国家千万不要借钱,转让技术,卖货就行,千万不要在边境放松警惕,寸土不让,寸土必争。千万不要和印度搞货币互换和放过多印度人入境。 就在本月中旬,印度外交部在一次记者会上被问及“是否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时,发言人巴格奇一开始讳莫如深,闪烁其词。 而几天后,印度外交部又突然改口表示“印度在过去一直遵循一个中国政策,这一政策没有改变”。 一场拙劣的外交表演就此上演,不仅暴露了印度对华政策的反复性,也再次提醒中国,印度这个国家,靠不住,信不得。 从历史到现实,印度一贯奉行机会主义外交。冷战时期打着“不结盟”的旗号,背地里却一边接受苏联军援,一边与美国讨价还价。 21世纪更是左右逢源,既想在金砖机制中与中国合作,又积极投靠美日澳“印太战略”,加入QUAD集团,配合遏制中国。一只脚踩东边,一只脚踩西边,典型的骑墙派。 说到底,印度的战略基因里,从未真正站在“合作”的角度,而是将中国视为“对手”,甚至是“威胁”,它的每一次“示好”,背后都有交易。 就拿此次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澄清来说,印度并非突然“觉醒”,而是现实倒逼之下的权宜之计。在经济下行、财政吃紧、外资撤离的背景下,印度急需稳定周边环境,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 中印边境并未真正平静,印度国内通胀高企,卢比贬值压力巨大,国际投资者对其政策不确定性越来越警惕。换句话说,印度这次“低头”,不是出于认同,而是出于无奈。 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模糊”早已不是新闻。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印度就开始与台湾地区保持“实质性接触”,包括设立“代表处”、推动半导体和信息技术合作,甚至参与美印台三边对话机制。 2023年,印度国防研究机构还与台湾地区大学展开联合项目研究。嘴上说“承认一个中国”,行动上却频频越界,这种“两面派”行为,早该被识破。 印度外交政策的反复性,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其制度结构和历史逻辑之中。印度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不同邦在对外关系上拥有一定话语权,造成对华政策缺乏统一性。 例如,南部科技重镇班加罗尔对中国科技投资态度积极,而北部边境邦则受军方影响主张强硬。再加上政党轮替频繁,国大党与人民党在对华策略上分歧明显,导致外交连续性极差。 印度外交部、商务部、国防部三头管理对华事务,协调困难,政策前后矛盾已成常态。 经济层面上,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23年逆差高达近9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中间原材料。 印度一方面抱怨“贸易失衡”,一方面却对中国企业设置重重壁垒,指责中国公司“安全风险”,搞所谓“国产替代”,连智能手机的OTA都要印度本地化审核。 此前高铁技术合作项目中,印度多次单方面修改合同条款,拒绝核心技术落地,最终导致项目流产。这些教训说明,印度在经济合作中也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 在边境问题上,印度更是死性不改。从1962年战争后,印度不断在边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意图改变现状。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印边境公路密度差距已大幅缩小,印度近年在实控线附近新增了数十条通车道路,并部署大量部队和装备。 尤其在达旺地区,印度加速修建机场和哨所,明显带有进攻性意图。面对这样的对手,中国绝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坚持“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底线思维。 此次印度主动澄清“一个中国”,不过是为了缓解自身困境,争取中国在贸易、投资、边境等方面的“善意”。但谁都看得出,这不是转性,而是权宜。等它缓过劲来,照样会反咬一口。 就像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前,印度还在金砖峰会上高喊“合作共赢”,结果转身就在加勒万河谷挑起摩擦。这种国家,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得势便猖狂,受挫就低头”,毫无信用底线。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印政策必须极为慎重。不借钱,不转让核心技术,不搞货币互换,不放印度人大规模入境,是基本的底线。 对印度的“合作请求”,该卖货就卖货,但绝不轻信承诺,更不能用“互利共赢”来掩盖风险。在技术合作方面要设立防火墙,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边境防线更要全面升级,无人机巡逻、卫星监控、通信热线等机制要常态化运行,确保任何风吹草动都在掌控之下。印度不是第一个对华态度反复的国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土耳其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摇摆、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时冷时热、巴西在技术协议上屡屡违约。 这些国家的行为模式都说明:面对不稳定、难预测的国家,中国应以制度化应对机制而非情感化“期待”来处理关系。对印度,尤其要牢记这一点。 这一次的“一中澄清”,不值得庆幸,只值得警惕。对这样一个机会主义国家,信它一次,就可能被它背刺一次。与其寄希望于它“转性”,不如做好准备,守好阵地,保持警觉。
🌛中国准备和美国撕破脸了,打算彻底截断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最近发布的那个征求
【26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