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马皇后威望有多高?朱元璋:“后宫不得干政”马皇后:“玉儿,召几位大将过来,咱们后宫也得议议国事。” 这一幕虽然听起来像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但在明朝初年,马皇后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她不仅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还以其智慧和仁慈赢得了朝臣和百姓的尊敬。 马皇后,本名不详,生在元末乱世,家里条件一般,后来被郭子兴收为义女,才跟朱元璋结了缘。别看她出身不高,朱元璋打天下那会儿,她可没少出力。早年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带着一帮兄弟出生入死,马皇后就跟着操持后勤,给战士们做饭缝衣,硬是把日子撑了起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她也没闲着,成了他最信任的“参谋”。这可不是一般女人能做到的,她的威望从这儿就慢慢攒起来了。 朱元璋是个狠角色,当了皇帝后定下规矩,说后宫不许掺和政治,怕的就是外戚乱权。可马皇后偏偏是个例外。她不是明着跟朱元璋对着干,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朝政。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因为生气要杀几个大臣,马皇后站出来劝,说这些人罪不至死,杀多了伤民心。朱元璋听了,气消了不少,最后还真放了人。这事儿传出去,朝臣们都服气:这皇后不简单,能管住皇帝还能救人命。 她还常帮朱元璋出主意,尤其在治国安民上。朱元璋脾气火爆,决策有时候太狠,马皇后就劝他多点仁政,别老想着杀杀杀。她还关心老百姓,听说灾荒时带头捐粮食,甚至把自己衣服都拿去换钱救济灾民。这种接地气的做法,谁能不服?她的威望不光在宫里,连民间都传开了。 不动就怀疑大臣谋反。可马皇后不一样,她看人准,心眼正。有大臣被冤枉,她就帮着说情,还能摆事实讲道理,让朱元璋冷静下来。比如胡惟庸案之前,有些小官被牵连,马皇后就劝朱元璋查清楚再定罪,别滥杀无辜。朝臣们感激她,都觉得有她在,朝廷还能有点人情味。 她不光会救人,还会教人。朱元璋有时候太独断,马皇后就拿历史故事提醒他,比如说唐太宗怎么纳谏、汉武帝怎么处理后宫问题。她这套“软办法”,让朝臣觉得她不光是皇后,更像个明白事理的贤者。时间长了,大家都把她当“定海神针”,觉得有她在,皇帝就不会太离谱。 马皇后还有个外号叫“大脚皇后”,因为她不像当时讲究裹脚的贵女,脚大得很自然。这点让老百姓觉得她跟自己更亲近。她对百姓也好得没话说,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她就常劝他轻徭薄赋,别把老百姓逼得太狠。有一年闹灾,她直接把宫里的开支砍了,省下来的钱全拿去救济灾民。老百姓听说了,感动得不行,觉得这皇后真是“活菩萨”。 她还不摆架子,平时穿得简单,吃得也不讲究,连宫女都说她像个普通大妈。这种平民作风,让她的威望在民间蹭蹭上涨。老百姓提起她,都说:“有这样的皇后,咱们日子有盼头。” 马皇后不光管朝政管百姓,连教育孩子也是一把好手。她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对他们的要求特别严格。朱元璋忙着治国,管教孩子的事大多是她来。她教太子朱标要仁厚,不能学他爹动不动就发脾气。朱标后来果然是个温和的人,连朱元璋都夸他有君王风范。可惜朱标死得早,不然有马皇后调教出来的皇帝,明朝早年可能更太平。 她对其他孩子也一样用心,告诉他们别仗着皇子身份胡来,要多为百姓着想。她的教育方式很接地气,没那么多大道理,就是让孩子明白做人要实在。这点也加分不少,她的威望连下一代都受益。 马皇后的威望高,不是因为她有啥特权,而是她真有本事。她聪明,能在朱元璋的暴脾气下找到平衡;她仁慈,总想着老百姓的苦;她还低调,从不争权夺利。这种人,谁能不喜欢?朱元璋信任她,朝臣敬她,百姓爱她,她的地位是靠实打实的贡献攒出来的。 再说,她跟朱元璋的感情也好。朱元璋出身穷苦,马皇后陪他吃过苦,他打仗时她差点被抓走都没跑。后来当了皇帝,朱元璋身边女人不少,可马皇后一直是正宫,没人能撼动。朱元璋晚年写诗悼她,说“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感情多深?有这份信任,她的威望自然水涨船高。 史书对马皇后的评价很高。《明史》里说她“贤而有德”,是朱元璋的“良佐”。跟其他皇后比,她没啥负面记录,不像有些后宫搞乱朝政。她去世后,朱元璋伤心得不行,再没立过皇后,可见她在他心里的分量。历史学家也说,她的影响不光在当时,连明朝后来的风气都有她的影子。比如崇尚仁政、重视民生,这些都跟她脱不了干系。
1524年,嘉靖皇帝和几个大臣去山里打猎,为了行动方便,特意换了装束。谁知,刚一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