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知道起兵伐吴不对吗?他当然知道。 满朝文武,最反对的是诸葛亮和赵云。然后呢,诸葛亮守成都,赵云督江州。 两个不同意他伐吴的,他把大本营交给了一个,把后背给了另一个。最信任的人在最重要的位置。 刘备内心是这样的:你们俩说的都对,我也知道你们很对,但是抱歉,我不能听,云长,大哥来给你报仇了。
刘备为关羽报仇,带兵去打孙权,结果在夷陵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大败亏输,自己也病死在白帝城。可往深里琢磨,刘备这个人精,他难道不知道这仗不该打吗?他太知道了! 反对的声音,震耳欲聋。 朝堂上,反对最激烈、也最有分量的两个人是谁?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赵云。
诸葛亮是刘备的头号军师,脑子最清醒。他肯定掰开了揉碎了跟刘备分析过:曹魏才是咱们的头号死敌!孙权虽然占了荆州、杀了关羽,但咱们得联吴抗曹啊!现在跟孙权撕破脸死磕,那不是让北边的曹丕看笑话、捡便宜吗?荆州丢了就丢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咱们实力强了,再算账不迟!这道理,诸葛亮说得明明白白。
赵云,那是刘备最信任的老兄弟之一,忠勇无双,说话也实在。他直接跟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咱们应该先灭了曹魏,孙权自然就服了。现在曹操刚死(曹丕篡汉),曹丕那小子不得人心,正是咱们北伐的好机会!您放着国仇不报,去报私仇(打孙权),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话,句句在理,戳心窝子。
刘备的反应呢?他没听。诸葛亮和赵云说的对不对?太对了!刘备打了一辈子仗,这点战略眼光能没有?他比谁都清楚,伐吴风险巨大,收益渺茫,还可能把蜀汉这点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赔光。他知道诸葛亮和赵云是真心为他好,为蜀汉好。
但是,刘备还是铁了心要打!他不仅不听劝,还做了两件特别有意思的安排。
1.他把大本营成都,交给了最反对伐吴的诸葛亮! 让诸葛亮总理后方一切事务,管钱、管粮、管兵源、管朝政。这可是蜀汉的心脏地带,命根子所在。
2.他把自己的后路江州(今重庆),交给了同样反对伐吴的赵云! 让赵云总督江州,负责后勤转运和保障大军后方的安全。这位置多重要?万一前线有个闪失,赵云就是最后一道屏障!
这就太值得玩味了。刘备要是真昏了头,或者对诸葛亮、赵云起了疑心,觉得他们反对自己、跟自己不是一条心,他能把这么要害的位置交给他们吗?不可能!他肯定会找那些支持伐吴、拍马屁的人来守家看门。
刘备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把反对声音最大的两个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刘备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完全清楚诸葛亮和赵云是对的,他们的反对是出于公心,是真正的忠臣良将! 他信任他们的人品和能力,相信即使他们反对自己的决定,也绝不会在后方搞小动作,反而会竭尽全力保障后勤,稳定后方。这是何等的信任和胸襟?
那刘备为啥还要打?答案就在他那句没明说但写在脸上的话里:“孔明,子龙,你们说的都对!道理我都懂!但是……抱歉,这次,我不能听你们的。”
他过不去心里那道坎——关羽的死。
关羽是谁?那是刘备桃园结义的二弟!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生死兄弟!关羽镇守荆州,威震华夏,最后却被孙权偷袭,兵败被杀,连脑袋都被送到曹操那儿去了(虽然后来曹操厚葬了)。这对刘备来说,是锥心之痛!是奇耻大辱!
刘备这个人,最看重什么?义气!名声! 他能在乱世立足,靠的就是“仁义”这块金字招牌。现在二弟被人砍了头,他这个做大哥的,如果连屁都不放一个,还想着什么“大局为重”、“联吴抗曹”,那天下人会怎么看他刘备?他手下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会怎么想?
他们会觉得:这大哥靠不住啊!连自己结义兄弟的仇都不报,以后咱们出事了,他能管咱们吗?刘备的“仁义”人设就崩了!人心就散了!
所以,对刘备而言,伐吴不仅仅是为关羽报仇,更是对他个人信义、对蜀汉凝聚力的生死考验。他必须打这一仗!哪怕知道是火坑,也得跳!他要向天下人证明:我刘备,重情重义,说到做到!敢动我兄弟,我拼了命也要讨个说法!他要用自己的行动,甚至可能是自己的性命,去捍卫“桃园结义”这个图腾。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矛盾又无比真实的刘备:
他的头脑是清醒的,知道伐吴是战略错误,所以他把反对伐吴但绝对忠诚可靠的诸葛亮和赵云,放在了守护大本营和后勤命脉的关键位置上,确保即使自己失败,蜀汉根基不至于动摇。
他的内心是燃烧的,关羽的血仇和“义”字的枷锁,让他无法选择理智。他必须用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哪怕是一场飞蛾扑火般的战争,来宣泄内心的悲痛,来履行对兄弟的承诺,来维护他赖以生存的价值观。
所以,当刘备站在长江边,看着浩浩荡荡的东征大军时,他心里想的,恐怕不是什么“收复荆州”,而是一句无声的呐喊:“云长,大哥来给你报仇了!”
千古以来,为了江山不要兄弟的,太多了!为了兄弟,不要江山的,只有刘备一个!
刘备最好的结局就是接受孙权的妥协,收下荆州,迎回孙尚香,班师回朝,然后再协助诸葛亮出祁山,有可能打败曹魏,统一中原。
善行天下
小编你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一半没猜对。刘备此行不知自已会失败,更不知连命也丢了,此行他要为关羽报仇是真,不知自己会败也是真,只是他不知会输给一个东吴小辈,你说呢!
万里长鸿 回复 08-25 20:06
主要刘备咽不下这口气,久攻不下,士气低迷,是个正常人都看出应该撤军了。但刘备钻了牛角尖,必须死磕。临终晚年受此憋屈,没一口气上不来就不错了,转牛角尖也很正常。
苍海一粟
从刘备起家到建立蜀国,由于底蕴的问题,武将是顶尖的,但顶尖谋士除了诸葛亮竟然找不出了,有人说庞统,但他连自己的命都保护不了,谈何取胜?法正同样是昙花一现,没了。结果刘备大军起初势如破竹,待陆逊坚守城墙时,刘备谋士想不出有效的攻城办法,拖到炎热的夏天,出了个将军队移至树林避暑的馊主意,聪明的人应该撤军了,来年找机会再战,次点主意就是每隔中段距离设防火墙,烧也是烧前面几个营帐,后面没有被烧的能做好准备迎战了。
刘建波 回复 08-25 18:52
李严、黄权、蒋婉、马良等太多了!
冥府暗影 回复 08-25 21:08
那是三国演义写的,事实上是因为刘备没有制水权被东吴水军同时好几个点火攻的。同样因为没有制水权后路也被包抄了。
子曾曰
想想刘备集团里的荆州派系,有多少家眷在荆州,不打能行吗?
用户16xxx13
在三国志,刘备伐吴,找不到诸葛亮反对的记录。三足鼎立,曹魏最强,在冷兵器时代,东吴和蜀汉合起来的人口还不及曹魏。刘备如果连东吴,都打不过凭什么打得过曹魏。而且丢失荆州的蜀汉根本没有能力统一中国,没有荆州只能从汉中出兵越过八百里秦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从荆州出兵就方便多了,所以刘备一定要夺回荆州,这个方案和思路无疑是十分正确,关键在于没想到身经百战的刘备打不过陆逊。
高拉特的寓言
历史上并没有桃园三结义,刘备三人也并不兄弟相称
用户57xxx04 回复 08-25 20:44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传;“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张飞传。恩若兄弟!飞兄事之!
子衿十年
没有罚吴,就没有后来的昭烈
橘子2号
兄弟义气什么的不好说,但是吃了这么大的亏还不报仇,估计以后队伍也不好带了。 以打促和才能和,谁知道玩脱了
用户10xxx92
脑子是个好东西
yq
没有桃园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