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培宪被俘,日军捆住他的双手,把他押到训练场给新兵练刺刀,但被赵培宪察觉到了异常,他一把推开日军,转身跳进深沟中! 赵培宪1919年出生在陕西子洲,家里穷得叮当响,土地干裂,风沙满天。孩子时候,他得帮着家里干活,扛锄头、挑水,瘦小的身子骨硬是练得结实。1937年,日军侵华,村里被烧得只剩断壁残垣,乡亲们死的死,逃的逃。赵培宪18岁,火气上来,扔下锄头,跑了几百里路投奔八路军,当上了机要秘书。他没啥文化底子,也没摸过几次枪,但脑子活,胆子大。1939年,他装成小贩,混进日军地盘,偷摸记下敌人的兵力部署,回来一字不差报给上级。1941年,他又扮成伪县长的远房亲戚,溜进敌营,弄到一张布防图,帮八路军端了个日军补给点。每次任务,他都穿着破布鞋,风里来雨里去,鞋底磨穿了就塞点草接着走。 1942年5月,日军搞了个“五一大扫荡”,八路军总部被打得七零八落。赵培宪跟着部队转移,半路中了埋伏。他端着驳壳枪,掩护战友撤退,自己却被日军围住,双手反绑,押到太原小东门北巷的“太原工程队”。这地方听着像工地,其实是个战俘营,电网围着高墙,哨兵塔上探照灯晃得人眼晕。战俘们睡在潮湿地窖里,吃的是掺沙子的玉米面团和发霉豆饼,咽下去都想吐。每天干重活,搬石头、挖沟,慢一点就挨鞭子。病了没人管,死人更是家常便饭。赵培宪瘦得皮包骨头,但眼睛一直盯着周围,记下日军巡逻的点,算着逃跑的可能。 日军新兵排成队,手里刺刀闪着光,军官住冈义一站在高台上,挥着指挥刀吆喝。赵培宪低头瞅了眼手上的布带,这玩意儿他早几天就偷偷磨松了。就在新兵举刀过来的瞬间,他猛抖手臂,布带断了。他一脚踹翻新兵,撒腿就往悬崖跑。日军愣了一下,子弹才开始嗖嗖飞过来。他不管不顾,直接跳下深沟,摔得满身是伤,滚到沟底,钻进高粱地不见了影。日军没敢追下去,站在崖边干瞪眼。 赵培宪摔得鼻青脸肿,衣服破得像抹布,身上好几处划伤淌血。他咬牙爬起来,钻进青纱帐,借着高粱秆遮掩往前走。夜里冷得要命,他不敢停,怕日军追上来。几天几夜,他躲着村庄,沿着小溪和山林走,饿了啃点野草,渴了喝口溪水。鞋子早就烂了,脚底磨出大片血泡,每走一步都钻心疼。靠着死扛,他走了半个月,终于摸回八路军根据地。战友们看见他,都不敢信,340多人,就他一个人活着回来。 回到部队,赵培宪没歇着,马上把“太原工程队”的惨状报上去。日军拿战俘练刺刀的事儿,传遍根据地,气得大伙儿咬牙切齿。他接着干侦察,带着小队摸黑去砸日军铁路,撬铁轨、炸桥梁,断了敌人好几条补给线。他的故事在部队里传开了,战士们听完都攥紧拳头,说这兄弟真是个硬汉。抗战后头几年,他在敌后跑了好几趟任务,每次都险象环生,但他愣是没掉过链子。 抗战胜利后,赵培宪站到法庭上,指着住冈义一那些战犯,把赛马场的罪行一件件抖出来。日军杀战俘的事儿,铁证如山。可气的是,这些战犯就判了几年,轻轻放过。赵培宪没多说啥,转身就走,背影沉甸甸的。后来他没再当兵,去了地方,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土地改革的时候,他在乡下跑前跑后,分田地、修水渠,风里来雨里去,还是那双破布鞋的劲头。2007年,他在昆明去世,87岁。他的故事,成了抗日岁月里一抹硬气的传说。
1942年,赵培宪被俘,日军捆住他的双手,把他押到训练场给新兵练刺刀,但被赵培宪
历史拾遗者
2025-08-23 04:49: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