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镕之所以说三星已经“生死一线”,是因为三星的几乎所有优势产业,都快被我们中国

天天谈科技 2025-08-22 21:49:15

李在镕之所以说三星已经“生死一线”,是因为三星的几乎所有优势产业,都快被我们中国产品给打崩了。也证明了韩国正在迅速的回到它们在历史上应有的位置上。

年初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那句“公司已到生死关头”的判断,在折叠屏手机市场率先应验。   2024年三星折叠屏出货量暴跌三成,而中国品牌同类产品销量逆势增长,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正在多个领域重复上演。   从存储芯片到面板,从消费电子到汽车电子,三星的传统优势阵地接连失守,背后是中韩产业竞争力的深刻重构。   三星的战略迟钝在智能手机领域尤为明显。当中国品牌扎堆推出搭载大模型的AI手机,能实时翻译、智能生成文档时,三星仍在折叠屏的轻薄参数上打转。   2024年中国市场AI手机出货量已占总量的16%,年轻用户尤其青睐这种“口袋里的智能助手”,而三星相关机型直到2025年才姗姗来迟。   这种对市场趋势的误判,让人想起功能机时代的诺基亚,在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固执于既有优势往往意味着掉队   更关键的是,中国品牌通过线上直销、用户参与研发等模式,把产品迭代周期压缩到半年,而三星仍沿用传统供应链体系,响应速度明显滞后。   面板产业的攻守之势逆转更具代表性。曾占据全球OLED市场八成份额的三星,如今已被中国厂商逼到平分秋色。   京东方、天马等企业不仅在手机屏领域站稳脚跟,更把战场延伸到车载显示,如蔚来新车型的中控屏用的是京东方柔性OLED,清晰度和响应速度不输三星,价格却低15%。   这种突破不是偶然,中国面板厂商用十年时间补齐了材料、设备等产业链短板,比如发光材料国产化率从10%提升到70%,彻底摆脱了对韩国供应商的依赖。   反观三星,为维持利润过早放弃LCD业务,没想到中国企业竟以此为跳板,积累技术后反戈一击,这步棋的失算至今让三星高管追悔莫及。   存储芯片作为三星的“现金奶牛”,如今也寒意渐浓。2024年其DRAM市场份额首次下滑,长江存储的长存颗粒已打入国内服务器厂商供应链,虽然产能还赶不上三星,但在功耗控制上实现了反超。   更棘手的是晶圆代工业务,三星2025年投资砍半,而中芯国际正加速扩建12英寸产线。   这种投入差距直接体现在先进制程上,当中国企业在3nm工艺上加速追赶时,三星却收缩战线,此消彼长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心正在东移。   三星的困境折射出韩国经济的结构性软肋。这个占韩国GDP两成多的巨头,扛着“举国经济”的重压,决策时难免被短期利润和国内情绪绑架。   多年前三星手机全球召回唯独区别对待中国市场,看似保住了短期成本,却输掉了消费者信任。   如今中国用户选手机时,更认可爱奇艺、喜马拉雅等本土应用的深度适配,这种“用脚投票”的力量,比任何贸易保护都更能重塑市场格局。   网友说得实在:“不是故意选国货,是国产品牌真的懂我们想要什么。”   中韩产业模式的差异更具深层影响。中国走的是“全产业链协同”路子,比如造新能源车,不仅有比亚迪这样的整车厂,还有宁德时代的电池、华为的智能座舱,形成“1+1>2”的生态效应。   而三星长期依赖垂直整合,自己造芯片、屏幕、电池,虽然曾高效控制成本,但在技术多元的今天显得僵化。   就像新能源车需要和光伏、储能联动,这种跨界创新恰恰是中国产业生态的强项,单一巨头很难招架。   人才储备的差距在竞争中愈发凸显。中国每年几百万理工科毕业生,分布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各个环节,比如京东方的OLED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2岁,充满敢闯敢试的劲头。   而韩国总人口才5000多万,高端人才储备先天不足,三星近年频频从中国挖工程师,开出双倍薪资仍难如愿,不少人宁愿留在国内,因为这里有更密集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化机会。   三星平泽工厂部分产线停工的新闻,与京东方合肥基地扩建的消息形成刺眼对比。这种反差背后,是两种发展路径的较量:韩国靠巨头单点突破,中国靠生态系统制胜。   当中国企业在5G、AI、新能源等领域多点开花,当全产业链优势持续释放,三星的“生死一线”或许不只是企业危机,更是韩国经济过度依赖单一模式的必然结果。   从汉城奥运会时的意气风发,到如今的收缩防守,韩国产业的起伏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全球化时代,没有永远的优势,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   三星的挣扎,正在让韩国重新找到与自身禀赋匹配的位置,而这种调整,或许正是东亚产业格局回归理性的开始。 资料:三星电子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和盈利水平不及预期。:东方财富网

0 阅读:42
天天谈科技

天天谈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