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怀着深深的悔意,我反省了战争。日媒称,在日本战败日的8月15日当天,日本德仁天皇与雅子皇后在日本首都中心的一个室内体育馆发表了沉痛讲话,他表示,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新的悲痛”。 2025年8月15日是二战结束80周年,日本政府在武道馆办了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德仁天皇出席,和雅子皇后一起。他在讲话中提到,对上一次战争中丢掉性命的人和他们的家属,心思相连。还说回顾过去时带着深深悔意,真心希望战争灾祸别再来。65岁的他强调,这种悲痛是新的、深刻的。仪式上,首相石破茂也发言,承诺把战争痛苦记忆传给后代,追求持久和平。 整个活动有战殁者遗属和各界代表参加,大约3400人。德仁的表述延续了家族传统,从明仁时代就开始用“深刻反省”这样的词,但没直接说日本的责任。石破茂的讲话是13年来首相首次在这种场合提“反省”,这点被媒体注意。仪式氛围严肃,国家旗帜降半旗。德仁的发言被日媒报道为沉痛,突出他希望战争不再重演的愿望。中国和韩国媒体则关注这与同日参拜靖国神社的对比。 同一天,靖国神社那边热闹起来。首相石破茂送了祭祀用品,没亲自去,但两位内阁高官去了:农业大臣小泉进次郎早上去的,他每年都这样;财务大臣加藤胜信随后跟上。极右翼政党参政党带了80多名成员集体参拜,他们挥旗喊口号,现场挺张扬。这些举动立刻惹来中韩反应。中国外交部召见日本驻华公使,递交抗议,强调历史问题没彻底解决。韩国政府发声明,表示失望,媒体报道突出神社供奉战犯的事实。国际上,这形成鲜明对比:天皇谈悔意,政客却去神社。 历史上,1945年裕仁的终战诏书只说结束战事,没提投降或战败,这种表述传统影响至今。事件后,德仁继续日常工作,比如计划下月去长崎见原子弹幸存者。参拜者们回岗位,政党成员散开,但外交紧张没消。分析指出,这种矛盾让日本历史认知分歧暴露,影响邻国信任。整体看,这天的事件反映日本内部对过去的拉锯战,一方面反省,一方面回避。 德仁的生平不是孤立的,它嵌在日本战后故事里。从出生那年,日本经济起飞,他见证了国家从贫困到富裕的过程。但皇室生活总有压力,雅子婚后适应难,媒体报道她有健康问题。德仁支持她,两人共同面对。登基后,他保持低调,焦点在公益上。比如,他对水资源的关注源于研究背景,曾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言。登山爱好让他亲近自然,园艺则显示日常一面。 这些细节让皇室形象更接地气,但继承问题仍悬而未决,爱子能否接班引发讨论。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象征,没实权,但他的话有影响力。像这次讲话,延续了明仁的反省路线,但没突破框架。相比之下,裕仁时代诏书回避战败,这传统影响深远。德仁的国际交流努力,试图修补历史裂痕,但国内右翼势力拉扯,让他位置尴尬。 仪式那天,德仁的话被国际媒体广泛报道。AP新闻说,他希望战争浩劫不再重演,同时提到悲痛更新。CNA报道强调悔意深沉。日媒如朝日新闻关注首相首次提反省,这点在过去13年没出现过。石破茂的发言承诺不重蹈覆辙,但没具体说侵略责任。 中国媒体如新华网报道中韩抗议,指出神社参拜与天皇讲话对比鲜明。韩国新闻则批评日本历史观未变。整个事件凸显日本对二战的处理方式:官方反省,但民间和政界有不同声音。80周年是个节点,幸存者越来越少,记忆传承成挑战。德仁提到语传苦难,这点被视为积极,但落实难。 中国外交部行动迅速,韩国声明跟上。分析家指出,这种每年重复的模式,让东亚关系紧张。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如东条英机,这让受害国难接受。小泉进次郎作为潜在首相候选人,他的年度参拜被视为政治姿态。加藤胜信的举动类似。参政党崛起,靠反全球主义口号,在上院选举获胜,他们的集体行动加剧分歧。 德仁计划去长崎,这是他登基后首次,意在纪念原子弹受害者,推动和平教育。公主爱子同行,显示家族参与。但历史诏书的影响仍在,日本官方用“终战”而非“战败”,这点被批评为回避。国际社会关注这些矛盾,报告显示历史分歧妨碍信任构建。事件后,日本国内讨论热烈,有人赞天皇,有人批政客。整体,这反映日本社会对过去的复杂态度,一方面前进,一方面纠缠。
日本天皇:怀着深深的悔意,我反省了战争。日媒称,在日本战败日的8月15日当天,日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8-22 18:16:29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