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飞行员保锡明击落一架敌机后,不幸被击中,座舱盖被打掉。为了保住战机,

熹然说历史 2025-08-21 01:18:19

1954年,飞行员保锡明击落一架敌机后,不幸被击中,座舱盖被打掉。为了保住战机,他忍痛不跳伞。着陆后,却有人颇有微词:“打得太远,太冒进了!” 一次成功的空战,一架珍贵的战机,一个英雄的选择,却换来了部分人的质疑声。当保锡明拖着受伤的身体和破损的座舱安全着陆时,等待他的不仅有战友的关怀,还有那句刺耳的评价。在那个战机比黄金还珍贵的年代,究竟是什么让一些人对英雄的壮举产生了分歧? 1954年春夏,解放军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军事行动。当时国民党残余部队退据东南沿海部分岛屿,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护卫台湾的屏障、反攻大陆的跳板,频繁派遣飞机对大陆沿海进行侦察,试图掌握我军动向。 海军航空兵刚刚组建不久,1952年6月27日海军航空兵第一师才在上海虹桥正式成立。保锡明作为海军航空兵第六团的飞行员,已经算是部队里的老资格了。他驾驶的是当时最先进的米格-15比斯战斗机,这种苏联制造的喷气式战斗机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色,但对中国飞行员来说仍是个新鲜事物。 5月11日上午,南田岛上的雷达发现了两架敌机正在松门南三十公里的空域活动,根据判断,极有可能是两架F-47战斗机,此行大概率是对附近的登陆部队进行飞行侦察。情况紧急,指挥所立即下令保锡明和董世荣驾驶双机起飞迎敌。 这次出击注定不同寻常。保锡明和董世荣已经驾机离基地足足有一百七十公里,他们在部队也算是老飞行员了,但是也从没有飞得这么远过。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远距离作战对飞行员的技术和飞机的性能都是极大考验。海雾渐起,能见度越来越低,搜索敌机的难度不断增加。 三分钟之后,董世荣兴奋地报告道:“右下方发现两架敌机!”保锡明立即指挥:“明白,你攻击,我掩护。”空战瞬间展开,董世荣紧咬敌僚机不放,多次开火命中目标。与此同时,保锡明抓住敌长机想要救援的机会,果断出击。 保锡明占据了有利的进攻位置,在距离几百米的时候连开了七炮,三次命中,只见敌机突然停住,随即七倒八歪地往下掉,一头扎进了大海。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刻,危险降临了。负伤的敌僚机突然从某个角度冲出来,向保锡明扑过去,保锡明没反应过来,被击中机翼和座舱。 这一击几乎是致命的。保锡明感到一阵剧痛,他的臀部中弹,座舱盖也因为刚才的攻击被掀掉。7000米高空的强烈气流猛烈地灌入座舱,保锡明几乎无法呼吸,身体仿佛要被撕裂。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情况下,跳伞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但保锡明没有跳伞。他知道战机非常宝贵,掉一架少一架,迅速检查了操纵系统,发现一切正常之后,决定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跳伞,尽一切可能,把飞机开回去。这个决定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体现了人民军队飞行员对装备的珍惜和对使命的坚守。 返航过程极其艰难。保锡明忍受着伤痛和高空气流的折磨,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和钢铁般的意志,在油量即将耗尽的时候,驾驶飞机安全着陆。当他走下飞机时,战友们都为他的英勇表现所震撼。 然而,在随后的战斗总结会上,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因为空战中有人负伤,而且两架飞机的警报灯都亮了,有些人对此有些微词:“他们两个太冒进了,打得太远!灯都亮了,早就应该跳伞。”这些质疑声让现场气氛一度凝重。 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应该是第一位的,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应该果断跳伞保命。他们还指出,飞得太远超出了规定的作战半径,确实存在冒险成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争议并不少见,因为新生的人民空军还在摸索作战经验和安全规则之间的平衡。 经过深入讨论,师里面最终定调,保锡明和董世荣这次进行的是远距离出击,击落、击伤敌机各一架,保证了登陆部队的安全集结。双机越过敌机基地——大陈岛作战,也是对大陈岛守敌的一种震慑。上级充分肯定了这次作战的重要意义,认为保锡明的选择完全正确。 一致认为,保锡明和董世荣打了一场胜利的战斗,保锡明被记二等功一次。这个结果平息了争议,也确立了在特殊情况下保护国家财产、完成作战任务的重要原则。 这次空战的意义远超当时人们的想象。几个月后,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对一江山岛发起了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这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保锡明等人在1954年的空战中建立的制空权优势,为这次重大战役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回顾这段历史,保锡明的选择体现了那一代军人的品格。在战机比黄金还珍贵的年代,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责任和担当。那些质疑声虽然刺耳,但也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风险和收益的不同理解。 英雄的选择总是在争议中闪光,保锡明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军人的本色。在你看来,面对生死抉择时,保护战机和保护生命,哪个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致敬那些为国家安全默默奉献的英雄们。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