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个求救电话惊动了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200多中国工人被骗到棕油园

熹然说历史 2025-08-21 01:18:12

2007年,一个求救电话惊动了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200多中国工人被骗到棕油园做工,想要回国,还被国内中介无理拒绝,强制要求他们必须工作一个月。工人无奈只能靠卖生活用品度日。 一通跨越万里的求救电话打破了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的宁静。电话那头传来绝望的哭声:200多名中国工人被困异国他乡,承诺的高薪工作变成了血汗噩梦,回国路被无良中介堵死。 2007年,类似的海外劳务纠纷在马来西亚频频发生。就在这一年,陕西省27名农民工通过中介到马来西亚打工却被困当地60多天,最终在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帮助下才得以返回。而这起涉及200多名工人的棕油园事件规模更大,影响更恶劣。 这些工人大多来自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等地的农村。天津一家中介公司在各地大肆宣传,承诺在马来西亚棕油园工作年薪可达10万至30万人民币。对于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的农民工来说,这简直就是天降横财。很多人砸锅卖铁,每人交了3万元中介费,怀着发财梦踏上异国之路。 马来西亚的棕油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左右,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超过200万人,棕油业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个庞大的产业给了不法中介可乘之机。 到了马来西亚吉兰丹州的棕油园,工人们傻眼了。这里位于偏远山区,四周是原始森林,住宿条件极其简陋。更要命的是,每月高强度劳作后,收入只有2000多元人民币,连中介费都赚不回来。 工人们找中介公司要说法,要求退钱回国。马来西亚当地的中介公司却翻脸不认账,强硬要求工人必须在园区工作一个月后再说。工人们拒绝继续被剥削,双方僵持不下。 没了收入,人生地不熟,工人们的日子越来越难熬。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有人开始变卖随身物品。香烟、牙膏、蚊帐,能卖的都卖了。看着兄弟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绝望情绪在人群中蔓延。 走投无路的工人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大使馆。一通求救电话打到了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当时的驻马来西亚大使程永华接到汇报后,立即意识到事态严重。 根据外交部的提醒,除少数特殊行业外,马来西亚普通劳务市场尚未对中国开放,向马输出劳务不可能办理合法的工作准证。根据马法律,持旅游签证入境后补办工作准证的做法属非法行为。这些工人实际上都是被非法中介欺骗的受害者。 大使馆立即展开行动。程永华指示工作人员联系两家涉事中介公司,要求立即到使馆说明情况。在使馆的严厉要求下,中介公司不得不同意解决工人基本生活问题,承诺研究退款事宜。 使馆工作人员亲自驾车前往300公里外的棕油园。经过四个小时的山路颠簸,看到工人们的悲惨处境,在场人员都心情沉重。工人们蓬头垢面,精神萎靡,已经好几天没见荤腥。 看到使馆人员到来,工人们重新燃起希望。大家围过来诉说遭遇,现场情绪激动。有人高喊:“还我们的钱,不然不回国!”这声呐喊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压抑的愤怒。 回到吉隆坡后,程永华发现问题比想象的复杂。马来西亚中介以工人不工作为由拒绝提供食物,送餐的老板也因害怕不敢再去园区。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工人开始做极端行为,不断给使馆打电话,甚至有人扬言要跳楼。 面对巨大压力,使馆采取多项应急措施。一方面继续向马来西亚中介施压,另一方面发动当地华侨捐款捐物,暂时解决了工人们的燃眉之急。程永华还多次向国内汇报,请求派工作组协助。 国内工作组抵达后,与使馆密切配合,同时与马来西亚相关部门展开磋商。经过反复协商,问题终于解决。两家中介公司被迫退还全部中介费,200多名工人在当地拿到赔偿,在使馆安排下搭乘包机平安回国。 这起事件暴露了当时海外劳务市场的混乱状况。调查显示,一些没有境外劳务输出资质的机构私刻公章,擅自经营境外劳务输出业务,致使大量农民工利益受损。 事件也促使中马两国政府加强劳务合作监管。马方加强了对中介机构的资质审查,中方也完善了对外劳务输出的审批监管制度。程永华大使在处理这起事件中展现的外交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中国外交部门维护海外公民权益的典型案例。 这起跨国营救行动体现了祖国对海外游子的关怀。面对类似的劳务陷阱,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出国务工人员的权益?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