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阅兵,越来越近了,一些大国讨价还价不算,连一些小国竟然也把来不来华参加阅兵作为拿捏我们、要好处的机会。 随着9月3日的临近,北京已进入阅兵倒计时阶段。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国将再次以国家级仪式的方式,向外界展示和平崛起的战略定力与国防建设的最新成果。 然而,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事背后,一场“阅兵外交”的权力博弈也在悄然升温。 一些国家,并不把是否出席这场盛典当作单纯的外交选择,而是把它变成一次公开的“讨价还价”:要么用“是否参会”作为政治筹码,要么以“谁来参会”换取利益承诺。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种操作并非仅限于传统大国,一些中小国家也在借机“溢价”,让本应体现友谊与认同的外交场合充斥着精明算计的交易气息。 最早的一次信号,是美国的“模糊回应”。就在6月中旬,美国国务院被问及是否会派高级别代表参加中国阅兵时,只给出一句模糊回应:“我们将基于整体外交利益作出决定。” 这套措辞,既不明确参加,也不彻底拒绝,释放的信号就是一个字:拖。而拖延的背后,是试图观察中方态度,根据筹码变动来调整自身立场。 接着到了欧盟体系。法国与德国内部对此分歧明显,法国总统府对外公开表示“尚在评估”,德国则私下传出“若中方在乌克兰议题上保持中立,我们不排除参加”。 这种“交换式外交”拿捏得滴水不漏,看似是主权选择,实则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再后来,是一些原本与中国关系良好的中等国家也开始“借题发挥”。 巴西外交部在7月初的一份非公开简报中提到:“我们希望在中方高级别接待的基础上,推进在绿色产业和数字科技领域的专项合作。”换句话说,来不来阅兵,不只是外交礼仪,更是谈判门票。 而面积最大、信号最复杂的,是来自若干小国的“机会主义博弈”。菲律宾、越南等南海声索国,原本在中方邀请名单之列,却至今未明确表态是否参会。 有知情人士透露,越方私下提出“希望中方在南海渔业执法中展现克制”,菲律宾则希望“在双边经贸谈判中获得更大灵活性”。这种把“阅兵出席”当成谈判杠杆的操作,已经不再遮掩。 非洲一些国家更是明码标价。几内亚比绍、卢旺达等国要求中方“在阅兵期间安排双边会谈,并就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特别融资安排”,否则将“无法保证代表团级别或是否出席”。 这种将国家合作简化为“出席换项目”的现实主义逻辑,反映出阅兵外交已被彻底“市场化”。 说白了,在当前国际秩序剧烈重构的背景下,中方举办盛大阅兵活动,既是展示国力,也是一次对外关系的压力测试。 谁来、谁不来,谁派什么级别,谁借机“提条件”,都在真实映射国际社会对中国地位的认知变化。而问题的根子,在于国际体系的结构性转型。 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主轴、全球治理的重要玩家,经济影响力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政治与安全领域的“承认度”仍滞后于硬实力的增长。 正是在这种“实力已变、秩序未变”的断层中,阅兵外交成为各国测算风险、标定立场、争取利益的临时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讨价还价”的行为,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根本反对中国,而是他们在当前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试图从两个大国之间“夹缝抽利”。 他们既希望维持与中国的合作,又不愿被视为“倒向中国”;既想利用中国的市场与资金,又担心被西方贴上“亲中”标签。这种“踩线而不越线”的外交姿态,本质是风险管理。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我们一味迎合、让利、回避分歧,反而会让这些国家形成错误认知——觉得中国“需要他们的参与比他们需要中国的支持更多”。 这不仅会扭曲合作关系的正常节奏,更会在战略上消耗中国的信誉与姿态。阅兵不是交易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不该被简化为“谁压价、谁得利”。 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不是一场仪式当天来了多少人,而是那些愿意长期与中国构建互信机制、战略协同的国家是否坚定站在一边。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读懂国际社会的真实结构:权力正在去中心化,小国的能动性在上升,外交的“社交媒体化”加剧决策的情绪化与短视化。 在这种新现实下,传统单向输出式的“请你来、我给好处”的外交方式,必须升级为“基于共同利益、建立规则机制”的新型战略互动。 面对当下复杂局势,我们需要的不是情绪反应,而是战略定力。不是一味追求“来的人多”,而是盯住“来的人值不值”;不是被动接受条件,而是主动设定规则。 如果说阅兵是国家意志的展示,那么外交就是国家气质的体现。真正的大国,不是靠讨好赢得出席名单,而是靠实力、信誉与规则赢得尊重。 那些今天用“来不来”要价的国家,也终将用“靠不靠得住”重新被世界判断。 9月3日,是中国的阅兵日,也将是一次看清世界真实面目的窗口。谁在身边,谁在观望,谁在博弈,谁在下注,这张外交“出席表”,其实比阅兵本身更值得我们认真解读。
9·3大阅兵,越来越近了,一些大国讨价还价不算,连一些小国竟然也把来不来华参加阅
飞绿说历史
2025-08-20 20:30: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