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印度,跟中国差距有多大?美国网友:至少相差20年。你知道在外国人眼里,中国跟印度的差距有多大吗,一位美国网友竟然表示,在这一方面,印度至少要落后20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国外社交平台上,有个话题吵了很久:印度和中国,到底差在哪儿? 有个美国小哥晒了段视频,他先在孟买待了半年,又去上海住了仨月,最后说:“单看基建,印度至少比中国落后 20 年。” 这话一出,评论区直接炸了锅。 美国小哥拍的画面里,孟买的主干道上,牛群慢悠悠晃着,三轮车和小轿车挤成一团,晴天过辆车,扬起的灰能呛得人睁不开眼。 他说,有次赶上暴雨,路面积水漫到了出租车车窗,司机愣是在水里熄了火。 而上海的高速路上,沥青路面平得像镜面,晚上路灯连成一条光带,就算下大雨,排水系统也能很快把水排干净,几乎不影响通行。 铁路的对比更明显。 美国小哥坐过从孟买到德里的火车,1400 多公里的路,开了 13 个小时,中途还停了好几次,说是让车。 车厢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有人把行李扔到行李架上,甚至还有人扒在车门边。 他后来坐中国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同样的距离,4 个半小时就到了,车上还能点外卖,座位宽敞得能伸直腿。 公共设施这块,差异更扎心。 他在印度农村转的时候,看到不少人在田埂边露天排便,村里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厕所。 而在中国,哪怕是偏远的山村,村口也有公共厕所,铺着地砖,还有人定期打扫。 世界卫生组织有组数据,印度每年有 50 万人因为水污染生病去世,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数。 其实不止基建,其他领域的差距也藏在细节里。 印度人总说自己航天厉害,2014 年发射的 “曼加里安号” 火星探测器花了 7000 多万美元,他们就觉得比中国强。 可实际上,中国后来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不仅绕轨,还成功让巡视器着陆,技术难度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印度人对自己的城市也挺自信,说孟买再过 20 年能超过上海。 但去年孟买一场大雨,就把市中心淹了,地铁停运,很多人困在办公楼里。 而上海遇到台风天,地铁会提前发布预警,排水车随时待命,很少有大面积积水的情况。 有意思的是,印度人总爱说 “我们很快就会超过中国”。 他们觉得自己软件外包厉害,可外国工程师在印度待了半年后发现,那些软件的底层技术大多是买的,自己原创的东西没多少。 反观中国,现在 6G 技术专利占了全球 40% 多,连农村都在用无人机喷农药,AI 监控庄稼长得好不好。 为啥会差这么多? 有个在印度做过工程的中国人说,他们之前想在印度修条高速,光征地就谈了两年,十几个地主各有各的条件,审批盖了 50 多个章还没办完。 而中国修墨脱公路的时候,要穿过雪山和原始森林,施工队硬生生用了 10 年,把路修到了 “高原孤岛” 里,通车那天,当地人都哭了。 还有个例子能说明问题。 韩国和朝鲜几十年前起点差不多,韩国一门心思搞制造业,修基建,现在成了发达国家;朝鲜却总想着别的,经济一直没起来。 这跟中印的情况有点像,一个踏实做事,一个爱说大话,差距自然就拉开了。 说到底,外国网友吵来吵去,争的不只是 “差多少年”,而是那种发展的底气。 中国的高速路能修到雪山,高铁能准时跑遍全国,不是靠说的,是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印度要是真想赶上来,或许该少看点 “超越中国” 的口号,多想想怎么把路修平,把火车开准点吧。 国际社会对中印发展差距的评价,多聚焦于实际效能与治理逻辑的分野。 外国观察家普遍认为,中国以系统性执行力构建起基建、科技、民生的坚实框架。 从墨脱公路贯通 "高原孤岛" 到高铁网串联全国,从火星车成功着陆到 6G 专利占比领先,这些成就印证了 "问题导向" 的发展路径。 相比之下,印度的发展常显割裂:孟买的光鲜与贫民窟的窘迫并存,航天项目的低成本优势难掩整体科技转化能力的不足,频繁的口号式目标与低效的行政流程形成反差。 这种差距本质上是治理效能的分野 —— 中国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韧性破解难题,印度则需在制度理顺与执行力提升上寻求突破,国际舆论的关注,更多是对发展模式差异的客观审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印度已经永久失去在边界问题上占便宜的机会。中印边界问题新的解决方案似乎已经呼之欲
【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