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再幻想“中俄结盟”了!太认可金灿荣教授的这番话了,金灿荣教授说:俄罗斯不是兄弟,是邻居。我们必须警惕,俄罗斯背后的真实意图。 朋友们,最近国际局势这瓜是一个接一个,吃得人眼花缭乱。 你是不是也经常刷到那种视频,把中俄渲染得跟“铁哥们”似的,好像下一秒就要联手改变世界秩序了?快打住吧! 这种想法真的有点危险,而且完全不符合大国交往的现实逻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金灿荣教授,有句话点得特别透,他说俄罗斯对我们而言“不是兄弟,是邻居”。 这话说得太到位了,一下子就戳破了那层浪漫的幻想泡沫。 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哪有那么简单的情义可言,核心永远是利益和算计。 先说说为什么这个话题最近又热起来了,直接诱因就是今年5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那排场和会谈的深度,确实释放了非常紧密合作的信号。 双方签了一揽子合作文件,强调在能源、安全、经贸上要加强协作。 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那边,立刻又炸锅了,“中俄轴心”论调老调重弹,但你要是真把这种高层互访和战略协调看作是“结盟”的铁证,那就把国际政治想得太简单了。 这里的复杂性就在于,中俄走近,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以美国为首的两方战略压力给“逼”出来的。 自从特朗普总统今年1月再次入主白宫后,他那个“美国优先”的剧本演得更猛了。 虽然不像上一任期那样四处开花打贸易战,但对华战略竞争这根弦绷得死死的。 同时,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虽有国内争论,但基本盘没变,持续军援乌克兰就是在持续给俄罗斯放血。 中俄各自承受着来自西方的巨大战略压力,这种“背靠背”相互支撑的姿态,是一种战术上的必需,而不是发自内心要拜把子。 说白了,抱团取暖不是因为有多喜欢对方,而是因为外面太冷了。 但暖和过来以后呢?我们就必须看清俄罗斯这个邻居的真实意图。 它的外交传统历来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地缘政治扩张色彩,历史上给我们留下的记忆可不全是美好的。 看看俄乌战场,打到2025年夏天,已经变成了一场消耗战。 俄罗斯为了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打破孤立,迫切需要中国在经贸、技术甚至潜在的非直接军事支持上提供更多帮助。 但这种需求是单向的,俄罗斯对中国的核心战略诉求,比如在其传统的“后院”中亚地区,是否真心乐意看到中国影响力无限扩大?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它的意图是在借助中国力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战略自主和国际地位。 再说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能源合作,这本是中俄关系的压舱石。 备受关注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谈了N年,为啥至今没敲定?俄罗斯当然想尽快签,把更多天然气卖给中国,摆脱对欧洲市场的依赖。 但中国在谈判中非常谨慎,要考虑价格、气源稳定性、过境蒙古国的风险以及自身的能源多元化战略。 这哪是兄弟之间爽快拍板的事?根本就是一场极致的商业和地缘利益博弈。 俄罗斯在谈判中展现出的固执和精明,充分说明了“邻居”关系的本质,可以密切交易,但每一分钱都要算清楚。 而且,国际关系在俄乌冲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谁能在2022年初准确预测到这场冲突会持续三年多,并彻底改变欧洲安全格局?现在谁也不敢断言这场冲突最终会以何种方式结束。 一旦未来出现某种停火或协议,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不可能永远冰冻下去。 到那时,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必然会根据其自身利益进行新的调整。 一个有数百年大国博弈史的国家,其战略灵活性超乎想象,把两国关系绑定得过死,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局缺乏准备,是非常不明智的。 所以,我们认可并大力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因为它在现阶段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能对冲外部风险,稳定周边。 但头脑必须清醒。金灿荣教授“邻居论”的深层含义,就是提醒我们要保持一种稳健的战略定力,合作,但不依赖,协调,但不盲从,友好,但不忘我。 我们的外交智慧在于,既能与普京政府保持高效合作,也能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变化,预留出充足的空间和弹性。 这才是真正成熟的大国心态,别整天把“盟”字挂在嘴边,那玩意儿听着热血,但现实骨感,搞不好就成了作茧自缚。 走在旁边,比绑在一根绳上,要稳妥得多。
世界真有意思:一,美国拉拢了俄罗斯,一起对付中国,那么美国的霸权将稳定下来。
【101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