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国航机长驾驶载有95名乘客的客机叛逃台湾,飞至台湾西南部空域时,4架台湾战斗机升空拦截,机上乘客瞬间陷入到恐惧之中。 1998年10月28号,国航CA905航班,一架波音737客机,从北京起飞,目的地是云南昆明。机上有95名乘客,加上机组人员一共104人。乘客们估计都盘算着到了昆明去哪儿玩,吃什么好吃的,谁能想到,驾驶舱里,飞行员袁斌心里盘算的,却是另一条航线。 袁斌不是一个人。他还带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这就让这件事的性质,从一个人的疯狂,变成了一个家庭的豪赌。飞机平稳飞行一段时间后,袁斌找了个借口支开了机长,随即反锁驾驶舱门,猛地一拉操纵杆,飞机立刻掉头,朝着东南方向飞去。 机舱里的乘客,瞬间就感觉到了不对劲。飞机剧烈颠簸,航向也明显偏了。紧接着,机长和乘务员在外面砸门、呼喊,大家心里“咯噔”一下,最坏的念头涌了上来——劫机! 更恐怖的还在后面。当飞机进入台湾海峡,逼近台湾西南部空域时,窗外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四架台湾空军的战斗机,呼啸着从两侧包夹而来,机翼下的导弹清晰可见。那种压迫感,隔着机窗玻璃都能让人窒息。你在万米高空,外面是几架随时可能开火的战斗机,飞机里是失控的驾驶员,那种绝望和恐惧,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 乘客们吓坏了,哭喊声、尖叫声混成一片。那一刻,他们不是什么身份的人,只是想活下去的普通人。 他们不知道自己会被带到哪里,更不知道会不会在下一秒,就在空中化为一团火球。 这就是1998年,那个没有实时新闻推送,没有卫星电话直播的年代,一架客机上百号人的真实遭遇。 袁斌图啥啊?放着好好的国航飞行员不干,非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上世纪90年代,大陆和台湾之间,还隔着一层厚厚的“墙”。那时候,一些人眼里,对岸的生活被传得神乎其神,好像遍地是黄金。袁斌就是其中一个。据说他对自己的工作待遇、人际关系感到不满,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总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了。于是,他把台湾当成了可以实现人生理想的“天堂”。 他赌上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还有机上所有乘客的安危,去追寻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这种事在当时,并非孤例。整个90年代,是两岸劫机事件的高发期。从1993年到1998年,发生了十几起类似事件。一开始,台湾方面对于这些劫机者,还带点“义士”相迎的意味,给钱给优待。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是个烫手山芋。劫机是严重的国际刑事犯罪,不仅威胁飞行安全,也让台湾的国际形象变得非常尴尬。 所以,到了袁斌这次,台湾的态度已经彻底变了。 当CA905航班在台湾桃园机场降落后,迎接袁斌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冰冷的手铐。台湾方面处理得非常迅速,他们明确表示:劫机就是犯罪,必须严惩。 乘客和机组人员在当天就被安排返回大陆,飞机也很快飞了回去。这和早期那些劫机犯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 可以说,袁斌的这次行动,成了那个荒唐的“劫机投奔天堂”时代的最后一个注脚。他的行为,反而促使两岸在共同打击犯罪方面,找到了一个合作的契机。 回看这件事,最大的感触就是“恍如隔世”。 首先,袁斌那种“走投无路”的选择,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思议。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直航航线密布。现在,从北京飞台北,不过三个多小时。每年,有成百上千万的人员往来于两岸之间。工作、学习、旅游、探亲,渠道太多了。一个大陆的年轻人如果想到台湾发展,完全可以通过合法、正常的途径去尝试。再也没有人需要用劫持一架飞机的方式,去“投奔”一个地方。 其次,当年的信息壁垒,已经被互联网彻底冲垮了。 袁斌对台湾的想象,是基于非常有限、甚至是被美化过的信息。而今天,我们打开手机,对岸的真实生活、社会百态、工作机会、物价房价,一目了然。大家都很清楚,无论在哪里,生活都不容易,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打拼。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早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当然,咱们也得承认,虽然交流多了,但这些年两岸关系也经历了不少风雨。军事上的紧张气氛,比起1998年,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我们看到新闻里军机绕台、军事演习,似乎都快成了常态。 但这恰恰反衬出袁斌事件的时代特殊性。1998年的那次战斗机拦截,是一种突发的、孤立的危机。而今天的军事对峙,则是一种常态化的、系统性的博弈。 当年的恐惧,来自个体的疯狂和突如其来的未知。而今天的担忧,则来自更宏大、更复杂的政治格局。 那么,袁斌后来怎么样了? 他被台湾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他的妻子也被判刑。在服刑多年后,他们被假释出狱。出狱后的袁斌,早已不是什么“义士”,他成了一个普通的、需要为生计奔波的中年人。没有了飞行员的光环,他做过各种工作,据说日子过得并不如意。他所幻想的“天堂”,最终变成了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
1998年,国航机长驾驶载有95名乘客的客机叛逃台湾,飞至台湾西南部空域时,4架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8-19 22:11: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