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几名刚果部落男子,将捕获的一只成年山地大猩猩,送到比利时殖民者那里,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19 00:57:32

1925年,几名刚果部落男子,将捕获的一只成年山地大猩猩,送到比利时殖民者那里,大猩猩痛苦地张大了嘴巴。比利时人只给了这几名刚果男子几袋食盐作为报酬。 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散去没几年,世界还处在一片混乱和重建之中。而在非洲的心脏,刚果,那片被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称为自己“私人财产”的土地上,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你可能会问,几名刚果汉子,费那么大劲,冒着生命危险去捕猎一头比成年男子还强壮的山地大猩猩,图啥?就为了几袋盐? 别小看了这几袋盐,在当时的刚果内陆,远离海岸,盐是硬通货,是奢侈品,甚至是某种形式的“工资”。比利时殖民者深谙此道,他们用最廉价的工业品,比如盐、布匹、玻璃珠子,就换走了非洲大陆最珍贵的宝藏:象牙、橡胶,以及生命。 那只大猩猩,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痛苦地张大了嘴。我们无法知道它在嚎叫什么,是恐惧,是愤怒,还是对这个世界的质问?它的眼神,穿透了百年时光,仿佛在问我们:我的生命,就值那几袋盐吗?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整个刚果,乃至整个非洲在过去几百年里,一直在问的问题。 殖民者想要的,从来不是一只大猩猩的标本那么简单。他们想要的是一种姿态,一种权力。 他们把这只丛林之王从它的王国里拽出来,杀死,制成标本,运回欧洲的博物馆里,摆在橱窗中,无声地对所有参观者炫耀:“看,我们征服了这片野蛮的土地,连这里最强大的生灵,也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那个年代,正是西方探险家和博物馆热衷于从非洲收集动植物标本的时期。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探险家卡尔阿克利,就在1921年前后在刚果的维龙加火山地区“采集”了多只山地大猩猩标本。他开枪打死它们,然后用在当时看来最先进的技术,制作成栩栩如生的场景,放在纽约的博物馆里。讽刺的是,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深受震撼,转而呼吁建立保护区,这直接促成了1925年维龙加国家公园的建立——非洲第一个国家公园。 征服者在亲手毁灭之后,又成了第一批呼吁保护的人。可那只痛苦张嘴的大猩猩,再也活不过来了。 现在是2025年的8月,我们把“山地大猩猩”换成“钴”,把“食盐”换成“微薄的薪水”。故事是不是一下子就拉近了? 刚果,也就是当年的比属刚果,拥有世界上超过百分之七十的钴矿储量。钴是什么?它是我们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里锂电池最核心的材料。可以说,没有刚果的钴,我们这个智能时代,可能就要瘫痪一半。 然而,拥有这“蓝色黄金”的刚果,得到了什么?根据联合国最新的数据,刚果依旧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成千上万的当地人,包括大量的童工,在极其简陋和危险的矿洞里,用最原始的工具,手刨肩扛,挖出这些维系着全球高科技产业命脉的矿石。他们每天的收入,可能也就几美元。 一百年前,他们的祖先用同类的生命换回几袋盐;一百年后,他们的子孙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换回了几张 够糊口的美元。交易的媒介变了,从食盐变成了美元,交易的商品变了,从大猩猩变成了矿产,但那种极度不对等的价值交换,那种触目惊心的剥削,变了吗? 这是一个复杂的全球产业链问题,当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时,至少应该知道,这背后有什么样的代价。那只大猩猩的哀嚎,其实从未停止,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在刚果的矿洞里回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变化和希望。 说回山地大猩猩。它们是我们的近亲,基因和人类有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相似度。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战乱、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它们的数量一度跌到只剩下250只左右,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以身殉职的美国动物学家黛安福西的故事,很多人都看过电影《迷雾中的大猩猩》。 但奇迹发生了。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当地社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情况正在好转。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2024年底更新的数据,全球山地大猩猩的数量已经恢复到了1063只以上。这个数字虽然依旧稀少,但已经让它们从“极度濒危”的名单上,降级到了“濒危”。这是人类现代自然保护史上,为数不多的巨大成功之一。 这份成功不再是殖民者高高在上的“恩赐”,而是基于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一只活着的大猩猩,比一只死的,值钱得多。 在卢旺达、乌干达和刚果的维龙加国家公园,大猩猩观光旅游成了重要的经济支柱。一张观赏大猩猩的许可证,价格高达1500美元。这些收入的一部分,会直接返还给当地社区,用于改善医疗、教育,并雇佣当地人成为巡护员,保护这些曾经被他们祖先猎杀的动物。 当地人发现,保护好这些“邻居”,能给他们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这可比一次性卖掉换几袋盐强太多了。价值的逻辑,在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再是被贴上标本或商品的价格标签,而是被视为一个共生的伙伴,一个能带来长远福祉的源泉时,改变才真正发生。

0 阅读:299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