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强这支国家队虽然在人员方面大部分还是以前杜峰和乔帅带过的那些人, 但是打法明显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有周琦,所以战术基本都是围绕着内线来运转,周琦和胡金秋又都没有杨瀚森那个策应发牌能力,所以经常是打着打着,就变成死打内线了。 每个球都必须先传到内线,让周琦或者第二阵容的中锋胡金秋去尝试背身强攻,老这么打,外线那几个后卫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经常是中锋在篮下强攻,其他四个人在旁边看热闹,实在不行了才把球分出来,所以那时候即使是面对关岛和蒙古这样的弱队他们也还是投不进三分球。 可这支国家队因为内线和锋线缺兵少将,所以战术更偏外线了,以前戏份很少的几个后卫赵睿,胡明轩,程帅澎,廖三宁甚至是高诗岩都开始敢于主动的在外线出手了,越投越有自信,命中率自然也就上来了。 不得不说,这种变化来得既被动又意外。原本是人手不足,不得不向外线倾斜,但没想到却因此激活了一批长期“站边观战”的后卫。当你发现一个体系不再围着高塔旋转,空间突然就打开了。不是每个队都有个约基奇,但每个队都可以让球动起来。从“死磕内线”到“全民皆兵”,这中间的转身,既像是战术上的及时止损,又像是一次风格上的脱胎换骨。 看过去那些年的比赛,后卫们就像一群被按下暂停键的演员。不是不想演,是没剧本。球一到内线,其他人几乎就定格在原地,等着中锋“天神下凡”。可一旦对方包夹,强行分球出去,这些“被冷藏”的外线球员早就没了节奏,投篮如同硬凑一发完成任务,哪还谈得上命中率。 现在的场面就不一样了。廖三宁可以大胆持球突破,胡明轩不再犹豫,赵睿的强攻也更具侵略性,就连以前相对保守的高诗岩,都敢接球就投了。球员打得放松了,教练看得也安心。那些曾经因为“打不出战术效果”而背锅的年轻后卫,突然就打出了一点人样——不是他们不行,是环境太压抑。 战术体系这东西,说到底是人设计的,不是神定的。当一个战术执行到后来变成教条,而不是工具,那它就已经在失效的边缘了。之前那种“一内定乾坤”的打法,其实是一种对内线资源的过度依赖,是对空间感和节奏感的牺牲。可现在,哪怕是临时拼凑的阵容,哪怕内线没有绝对主宰,只要外线敢打敢投,比赛就能打开。 说白了,郭士强这支国家队,不是什么“翻天覆地”的改造,而是回归了篮球的基本逻辑——空间、节奏、分享。正是因为没有周琦这样的“定海神针”,反而逼得大家开始动脑子、动脚步、动球权。谁都不是救世主,那就靠团队的轮转与默契来弥补个体上的短板。 还有一点,郭士强是一个更愿意“放权”的教练。他不像某些前任那样,总想通过板凳来控制球员意图,而是更倾向于让球员在场上试错。赵睿之所以敢打,廖三宁之所以敢突,靠的不光是状态,更是一种信任感。哪怕投丢了,回头还有机会,而不是立马被换下去坐冷板凳。这种气氛,其实比任何一套“战术板”都更有价值。 问题也不是没有,锋线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内线缺乏策应依旧是短板,真正碰上高水平对手时能不能靠外线续命还很难说。但至少,现在的这支国家队,让人愿意看下去。不是因为赢球,而是因为终于打出了篮球该有的样子——流动、灵动、集体。 一支国家队,不只是星星们的舞台,更是体系的试金石。靠一个人强攻能赢一场球,但靠一套能动起来的体系,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男篮阵容# #男篮阵容# #郭士强# #男篮教练组# #郭士强教练# #广州广东男篮# #辽篮主帅# #郭士锐# #郭士京#
郭士强与杜峰还是不一样。在中韩之战的赛后新闻发会上,郭士强谈到了对方第三节17
【58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