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李爱珍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在半导体圈子里,她的分量重得很。1936 年出生在福建石狮的华侨家庭,这辈子最打动人的故事,都藏在上海冶金研究所的实验室里。 上世纪 80 年代,咱们国家的半导体研究还在跟着别人的脚印走,大家都盯着硅材料琢磨。这时候李爱珍却拐了个弯,一头扎进了没人看好的宽禁带半导体领域。 当时有人劝她“这东西太新了,国内连基础设备都凑不齐,何必冒险?” 她不听,拿着简陋的仪器,带着学生在实验室里熬了无数个通宵。 宽禁带半导体这东西,说通俗点就是比传统材料 “扛造”,耐高温、耐高压,不管是做导弹里的芯片,还是手机基站的零件,都离不了。但那会儿国外对咱们技术封锁得厉害,连份完整的实验数据都买不到。 李爱珍就带着团队一点点试,反应炉温度差一度,材料性能就天差地别,他们就守在炉边,用笔记本记了上万组数据,硬是把氮化镓材料的生长工艺给啃了下来。 2005 年,她凭着这些实打实的成果,成了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圈子里的人都觉得稳了 — 就凭她打破国外垄断的技术,还有那些发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论文,评个院士不算啥。可结果出来,名单上没她的名字。 消息传开,好多同行都替她委屈,有人说可能是因为她研究的领域太 “偏”,当时国内更看重应用广泛的传统半导体;也有人猜,是评选里的条条框框太多,反而把真正干事的人给筛下去了。 李爱珍自己没说啥。落选第二天,她照样准时出现在实验室。 谁也没想到,两年后的 2007 年,大洋彼岸传来个大消息:美国科学院把外籍院士的头衔给了李爱珍。要知道,这可是美国最高学术机构,之前从没给过中国女半导体科学家这种荣誉。 他们在颁奖词里写得明白:“她的研究让全球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往前迈了一大步。” 这下国内炸开了锅。记者们扛着相机追到研究所,想听听她怎么说。李爱珍就坐在那张用了几十年的旧办公桌前,笑着说:“我这辈子做研究,不是为了头衔。 但不管在哪得奖,都得感谢国家 — 当年‘863 计划’给的第一笔经费,让我们买了第一台二手反应炉;团队里的年轻人愿意跟着我熬,也是国家培养的好苗子。” 这话听着简单,却让人心里发酸。要知道,当年她搞研究的时候,实验室连恒温系统都没有,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冻得握不住笔。 她带着学生用棉被裹住反应炉保温,自己掏腰包给团队买补充营养的牛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做出的材料性能,比国外同类型产品还高出两个百分点。 后来有人拿这事对比,说咱们的评选标准是不是太死板了?李爱珍却不这么看。 她在一次讲座里说:“每个国家的评价体系都有自己的考虑,咱们国家大,得兼顾不同领域的发展。我没评上,可能是当时咱们的宽禁带半导体还没到非用不可的时候。” 如今李爱珍快 90 岁了,还是每周往研究所跑。年轻研究员遇到难题,她总能从那些泛黄的笔记本里找出灵感。 现在咱们手机里的 5G 芯片、新能源汽车的功率器件,好多都用了宽禁带半导体技术。这背后,就有李爱珍当年埋下的种子。有人说她是 “墙内开花墙外香”,可对她来说,墙内墙外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朵 “花” 能结出果实,能让国家的半导体技术不再被人卡脖子。 这大概就是真正的科学家吧 — 不盯着头顶的光环,只在意脚下的路走得扎不扎实。 参考: 美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科研是生命的绝大部分.中国科学报社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古今知夏
2025-08-14 11:14:53
0
阅读:65
开心过好每一天
[捂脸哭][捂脸哭]
KU2003
我们的院士评价标准,确实应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