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16日,秦基伟从朝鲜战场回国,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问他:“怎么样?上甘岭的美国佬好打吗?”
上甘岭战役源于1952年10月14日,美军为扭转谈判劣势,发动“摊牌行动”,目标锁定五圣山南麓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阵地,成为双方角力的焦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在秦基伟指挥下,面对敌方强大火力顽强抵抗。美军初次投入两个营兵力,辅以300多门火炮和40多架飞机,意图速战速决。
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逐次反击,迫使敌军不断增兵至7个营。战役持续43天,志愿军击退敌军25次大规模进攻,承受650多次冲击。敌军炮击总量达190万发,炸弹5000余枚,高地土石被炸松1至2米。志愿军在粮弹短缺情况下,坚持作战,展现出坚韧意志。
秦基伟作为第15军军长,注重战略预判和战术创新。他力推坑道工事建设,采用“打斜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等方法,确保部队在敌火覆盖下保存实力。战役中,志愿军使用24门“喀秋莎”火箭炮,秘密参战10次,停车即打、打完即撤,毫发无损。
该炮兵在对敌炮战16次、配合步兵反击43次中,发挥关键作用,歼敌12800余人,占总歼敌数一半以上。同时,志愿军步兵打飞机热潮兴起,第15军在四天内击落敌机11架,迫使敌机不敢低飞。秦基伟强调炮火精准和射击猛烈,作为制胜要素,得到上级肯定。
战役涌现众多英雄事迹。排长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仍拉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班长黄继光武器耗尽,用身体堵敌机枪口,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这些举动直接影响战场态势,推动志愿军反击成功。
第15军45师被誉为上甘岭英雄师,全军涌现特等功臣多名。志愿军总伤亡11529人,其中阵亡4838人、负伤6691人。敌方损失25498人,美军死365人、伤1174人,韩军死1096人、伤3496人、失踪96人。战役粉碎美军“金化攻势”,迫使联军停止任何营以上规模进攻计划。
1953年6月16日,秦基伟从朝鲜回国,立即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受到毛主席接见。这次单独召见军级干部较为罕见,体现了上级对上甘岭胜利的重视。接见中,秦基伟汇报战役情况,强调志愿军骨头比敌钢铁还硬。
毛主席肯定战役奇迹,指出它证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意志坚强。秦基伟谦虚归功于领导指挥和战士顽强。接见后,秦基伟戒除多年烟瘾,以践行对领导的承诺,体现个人自律。
战后,秦基伟继续军旅生涯。1955年授中将军衔,1988年晋上将。先后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长。
他参与军队现代化建设,支持地方发展,直至1997年逝世。上甘岭胜利扭转朝鲜战争局势,加速停战谈判,志愿军共入朝作战183万人次,阵亡17万余人,敌方损失约40万人。
上甘岭战役彰显志愿军保家卫国决心,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神话。它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激发民族自豪感。今日和平来之不易,先辈付出巨大代价,值得后人铭记。战役经验如坑道战、炮兵运用,影响后续国防建设。秦基伟一生戎马,指挥多场战役,体现革命军人本色。
这场战役提醒人们,实力悬殊下,意志决定胜负。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对抗强敌,靠集体力量取胜。它推动国际格局变化,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地位。回溯历史,上甘岭成为精神高地,激励当代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