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霸气果然名不虚传,开国大典前夕,周总理问毛主席:“礼炮应当鸣几响呢?”毛主席想了想说:“就鸣二十八响。”当时世界礼炮的鸣响通常为21响,这是惯例,但毛主席并不想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来,因为他老人家从骨头里就蔑视这些“世界惯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各项筹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关于开国大典的每一个环节,那都是要反复斟酌,力求做到万无一失。这其中就包括典礼上要鸣放多少响礼炮。当时国际上的惯例,国家庆典鸣放礼炮一般是21响,这几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毕竟,21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里也带有一些特殊的含义。 可咱们毛主席,偏偏就没打算照搬这一套。这事儿啊,根据一些老同志回忆,当时周总理很认真地请示毛主席:“主席,开国大典的礼炮,您看鸣多少响合适呢?”毛主席听了,没急着回答,而是稍微思考了一下,然后大手一挥,语气坚定地说:“就鸣二十八响!” 这话一出口,估计当时在场的人心里都咯噔了一下。28响?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绝对是独一份儿。要知道,就连那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搞庆典也很少超过这个数。有人可能会觉得,多几响少几响,有那么重要吗?但在毛主席的眼里,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二十八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二十八年的风雨历程,是多少革命先烈的鲜血和汗水铸就的!这每一声炮响,都是对这段光辉岁月的庄严宣告,都是对无数牺牲英烈的深切缅怀。 而且,毛主席这个人,骨子里就带着一股不信邪、敢于打破陈规的劲头。他老人家是真正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走出来的,深知“世界惯例”这东西,很多时候都是西方列强强加给弱小国家的。新中国成立了,就是要堂堂正正地站起来,要有自己的规矩,要有自己的声音,不能事事都看别人的脸色,不能处处都按照别人的标准来。 今年年初,中国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场合,依然展现出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比如在一些全球性的议题讨论中,我们坚持从自身国情出发,提出了很多具有中国智慧的方案,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那一套理论和模式。这和当年毛主席决定鸣放28响礼炮,在精神上是高度一致的。都是在告诉世界,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了,我们有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主张。 说实话,当时决定用28响,确实需要很大的魄力。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突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宣示。它告诉全世界,新中国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不会被所谓的“国际惯例”所束缚。这种自信和豪迈,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心中的。 为了确保这28响礼炮能够准时、有力地鸣响,当时的华北特种兵司令部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他们从各个炮兵部队抽调了精兵强将,组建了专门的礼炮团。当时咱们国家底子薄,没有专门的礼炮,就从部队调来了108门晋造36式75毫米山炮,其中54门用于典礼,另外54门作为备用。 这些山炮,一部分还是解放战争中从日军手里缴获的94式75毫米山炮。想想看,用缴获的敌人的武器来庆祝自己的新生,这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也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历程和光荣传统。 而且,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礼炮是54门,这也有特殊的含义,普遍的观点认为它象征着当时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单位,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大团结。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两组数字都饱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依然能够感受到毛主席当年决策的高瞻远瞩和磅礴气魄。他没有拘泥于所谓的国际惯例,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出发,做出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这28响礼炮,不仅仅是开国大典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新中国独立自主、不畏强权精神的象征。
毛主席的霸气果然名不虚传,开国大典前夕,周总理问毛主席:“礼炮应当鸣几响呢?”毛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12 20:33:56
0
阅读: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