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他说:“中美关系改善,不是美帝国主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也不是我们团结第三世界反对美苏两霸的方针改变了。[凝视] 1972年2月21日,当尼克松的专机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历史性时刻。这次访问确实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但毛泽东却在党内会议上说了一句让人意外的话:“别高兴得太早,美国人没那么好心。” 当时《上海公报》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国方面声明“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注意,这里用的是“认识到”而不是“承认”,这个词汇差异背后藏着什么玄机? 其实在尼克松访华前一年,中美之间就通过“乒乓外交”开始试探,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庄则栋与美国选手科恩的握手照片传遍全球,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但这背后的真实原因,远比体育交流复杂得多。 当时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了54个师约100万军队,T—62坦克、米格—21战机一应俱全,随时准备南下。美国呢?深陷越南战争泥潭,每月军费开支高达25亿美元,国内反战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双方都急需一张牌来牵制共同的对手。 毛泽东看得很清楚:“他们找我们,不是因为突然喜欢上社会主义了,而是需要我们帮忙对付北极熊。”这话说得直白,却一针见血。 就在中美握手言和的同时,中国对越南的军援物资依然源源不断地通过铁路运往河内,据统计,1972年中国向越南提供的军援价值超过10亿美元,包括130型火箭炮、56式冲锋枪等先进装备。 这种“一边握手一边较劲”的操作,让美国人也摸不透中国的底牌。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毛泽东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对付。” 尼克松访华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阵“中国热”。法国总统蓬皮杜、英国首相希思、西德总理勃兰特纷纷表态要发展对华关系。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迷失方向。 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在这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把世界分成三部分:美苏是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中国的策略就是联合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对抗第一世界的霸权。 这个策略效果如何?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的结果,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投赞成票的国家中,绝大多数是亚非拉国家。那一刻,坦桑尼亚代表跳起来庆祝,阿尔巴尼亚代表激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现实很快给热情泼了冷水,《上海公报》签署后,美国并没有停止对台军售。1972年,美军向台湾交付了24架F—4幽灵战斗机;1973年,又提供了一批“鹰”式导弹。毛泽东在内部会议上说:“看吧,他们嘴上说一套,手上做一套。”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本质上是实用主义的,需要中国时就靠近,不需要时就疏远。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出后,美国对中国的热情明显降温。国务卿基辛格访华的频率从1972年的一年三次降到1974年的一年一次。 但毛泽东早有预料,他在1973年的一次内部讲话中说:“和美国人打交道,就像下围棋,每一步都要想好后三步。他们今天对你笑,明天可能就翻脸。” 这种清醒的认识,让中国在后来的中美关系发展中始终保持主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时,中国坚持美国必须与台湾“断交、撤军、废约”,虽然美国后来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继续介入台海,但中国已经在国际法层面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合法性。 今天回头看,毛泽东当年的那盆“冷水”泼得恰到好处,它提醒我们:大国博弈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即使在握手言欢的时候,也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1972年的外交官,面对美国“一边合作一边提防”的复杂态度,你会制定怎样的应对策略?是全面拥抱还是有条件接触?你觉得毛泽东的“联美制苏”战略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吗? 信源: “美国是只纸老虎,一戳就穿”,毛宁再转毛主席语录——观察者网
毛主席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他说:“中美关系改善,不是美帝国主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优优谈过去
2025-08-11 12:20:41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