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名战士英勇牺牲,刚结婚20天的妻子拒绝再婚,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到丈夫的墓前扫墓,她对着墓碑泣不成声,大声喊道:“39年了,我带着儿子来看你了……” 1983年的初春,一列开往湖南的绿皮火车在铁轨上缓缓驶过,李发英与陶荣华因邻座而相识,两个年轻人在漫长的旅程中渐生情愫,那时的陶荣华英姿飒爽,军人的气质让这个邂逅平添几分命运的色彩,更令人称奇的是,两人在转乘大巴时再次相遇,抵达目的地后才发现竟是邻村,这一连串的巧合,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书信成为他们联结感情的纽带,陶荣华每写一封信,都会细致描绘部队的生活,分享训练中的点滴进步,李发英的回信里,总是饱含对未来的憧憬,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他们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婚礼虽然简朴,却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新婚的二十天里,他们编织着美好的期许,憧憬着即将到来的生活。 1984年初,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陶荣华接到紧急调令,临行前,他整理着行装,目光中满是坚定,李发英强忍泪水,将一件贴身的棉衣塞进他的背包,那时的她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腹中的新生命,却未及告知就匆匆分别。 战场上的陶荣华英勇无畏,作为尖刀班班长,他带领战友们多次完成艰巨任务,在最后一次战斗中,他带领突击队攻占敌方据点,成功俘获多名敌军,就在胜利在望之际,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年轻的生命定格在那个春天。 噩耗传来时,李发英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她抚摸着尚未隆起的腹部,泪水模糊了双眼,但她知道,自己必须坚强,为了腹中的孩子,为了对丈夫的承诺,她咬牙挺了过来。 从此,李发英独自面对人生的战场,她既当爹又当妈,照顾年迈的公婆,抚养年幼的儿子,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为孩子缝补衣裳,尽管生活艰难,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多年来,不乏人劝她改嫁,但她始终坚守着对陶荣华的承诺。 在她的悉心培养下,儿子陶凯健康成长,李发英省吃俭用,为家里盖起了新房,看着砖墙一点点垒起,她仿佛看到了丈夫欣慰的笑容,房子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承载着一个军人家庭的坚韧与担当。 三十五年后的这个清明,母子俩终于走进麻栗坡烈士陵园,李发英轻抚墓碑,将这些年的思念与眷恋倾诉给沉默的石碑,岁月流转,她用自己的方式兑现了当初的誓言,将丈夫未竟的责任扛在肩上,将一个军人家庭的精神和力量传承下去。 陶荣华离去的时候,正值年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妻子和儿子的记忆中,化作一盏指引前行的明灯,李发英用三十五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永恒的爱情,什么是不朽的信念,在这个年代,他们的故事依然在传颂,见证着军人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诉说着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情怀。 信息来源:红网衡阳站——李发英:替夫尽孝39载!用行动诠释忠贞大爱
为什么要领结婚证?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