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1369年),大明开国猛将常遇春正迎来人生最辉煌、却也最致命的转折点。

断代史鉴 2025-08-11 01:07:11

洪武二年(1369年),大明开国猛将常遇春正迎来人生最辉煌、却也最致命的转折点。他亲率九万铁骑,如离弦之箭般向北追杀逃亡的北元皇帝(元昭宗,后世称元顺帝)。大军狂飙数百里,斩获惊人:俘敌数万,缴获战马三千、牛羊五万头,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眼看就要擒获敌酋,立下不世之功!然而,命运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元顺帝这只老狐狸,竟在明军眼皮底下再次溜走。 常遇春只抓住了宗王庆生、代王达里麻等一批高级俘虏。功亏一篑的明军只得班师回朝。就在途经柳河川时,正值壮年、叱咤沙场的常遇春,竟突然口喷鲜血,栽落马下,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岁。一代将星,陨落于凯旋途中。 洪武二年,常遇春最后一次凝望北方。眼前虽非极北雪原,但柳河川的寒风依旧凛冽刺骨,战马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他身后,九万明军铁骑沉默前行,马蹄踏碎冻土冰碴,发出令人心悸的碎裂声。 疲惫的队伍如同一条受伤的黑龙,蜿蜒在初冬萧瑟的北国土地上。常遇春的心,比这天气更冷。元顺帝明明近在咫尺,却像水里的泥鳅一样滑走了。探马一次次回报:那老贼在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等悍将护卫下,早已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抄小路消失得无影无踪。明军将士们从江南打到中原所向披靡,到了这陌生的北方边境,却有力无处使,憋屈得很。粮草辎重跟不上队伍的速度,人马疲惫不堪,冻伤者日增。常遇春强打精神吼道:“拿下元酋,咱就回家!”可这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底气不足。九万精锐兴师动众,结果只抓了些次要人物,核心目标逃出生天,这算哪门子胜利?窝囊! 细想常遇春这次功败垂成,真不能只赖运气不好。后世史书总把他捧成战神,可这场追击暴露的问题实实在在。九万大军听起来吓人,但在陌生的广阔地域作战,尤其是面对王保保这样熟悉地形的对手,人多反而成了负担。队伍拉得太长,首尾难顾,消息传递慢得像蜗牛。元朝残余力量虽败退,但核心的骑兵在王保保带领下依然机动灵活,轻装简行,想跑就跑。常遇春报仇心切,一路猛追,却低估了后勤的噩梦。缴获的牛羊财物是不少,可要养活九万人和牲口,消耗大得吓人,粮道被拉得脆弱不堪。士兵饿着肚子,战马冻伤跛脚,哪还有追敌的力气? 回头看看,这场失败的追击影响深远。北元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在王保保等人经营下死灰复燃,明朝后来花了十几年,耗费无数钱粮人命才勉强压服。常遇春的暴毙,更是让朱元璋痛失最锋利的矛头,北伐势头严重受挫。这教训太深刻: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是后勤保障,是情报地利,光靠将士用命远远不够。 柳河川的寒风不仅吹灭了常遇春的生命之火,也吹散了明军速胜的幻梦。可惜在英雄史诗般的故事里,这些真实的代价、惨痛的教训,往往被主角的光芒掩盖。批判点就在这儿:我们读历史,别光顾着仰望英雄的光环,得看看光环底下那些坑。常遇春是勇冠三军不假,但这场追击,就是明军战略短板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英雄个人局限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历史从不是简单的英雄传奇,而是充满了复杂、遗憾和沉重代价的现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