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寒冬的淮海战场上,一个国民党士兵饿得眼前发昏,竟冒险冲向了解放军阵地。他背着一袋馒头跌跌撞撞回到战壕。
战友们像饿狼般扑上来,抓着热腾腾的馒头边啃边问:“哪弄的?”他抹了抹嘴边的馒头屑:“跟解放军借的!”
那年冬天的双堆集,风雪像刀子般刮在脸上。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被死死困在冰天雪地里,黄维兵团长的援军计划全落了空——邱清泉、孙元良的部队被解放军截住,李延年、刘汝明更是带着兵往淮河以南溜了。
被围的士兵们缩在战壕里,肚子饿得贴后背。空投的物资要么落在解放军手里,要么引发自己人抢粮火拼。85师255团的士兵们三天没吃过一粒米,有人饿得连枪都端不稳。
战壕对面却飘来阵阵饭香。解放军故意炖肉蒸馍,香味顺着风钻进国民党士兵的鼻子。
有人看到肥猪被赶进了解放军阵地,热气腾腾的饭菜就摆在阵地前沿。这哪是打仗,简直是活生生的折磨。
12月10日深夜,副班长郭占山看着兄弟们蜷在雪地里发抖,突然扯下破床单绑在木棍上。他像条雪蛇般在雪地里爬行,白布在风雪中摇晃。
百米外,解放军哨兵樊宝俊发现了雪堆在动,立即喊来班长齐国强。当郭占山冻僵的手抓住战壕边缘时,几个枪口正对着他。他牙齿打颤挤出几个字:“别开枪…投诚的…”
战壕里,郭占山交出了中正式步枪和刺刀。指导员刘学轩还没问话,他先红了脸:“能给口吃的吗?三天没吃了。”
四个拳头大的白面馒头端上来,他噎得直翻白眼还拼命往嘴里塞。更让人吃惊的是,他吃完竟腆着脸问:“能不能…再给袋馒头?兄弟们吃饱了,全过来投诚…”
指导员盯着这个饿鬼,突然转身挥手。伙夫拖来麻袋,里面足足三十多个馒头!郭占山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
几个老兵后来才知道,这些馒头是解放军从自己口粮里省出来的。有个小战士说:“俺们打仗,就是让老百姓吃饱。你们也是老百姓,饿肚子了哪能不管?”
郭占山把麻袋捆在背上,在雪地里爬出深深沟痕。回到阵地时,机枪手老赵咬到第一口馒头,眼泪唰地流进衣领。
二十几个饿疯的士兵扑上来,有人跪在地上边哭边啃。等众人缓过气,郭占山指着对面说:“那边管饱饭,投诚不丢人,饿死才丢人!”
暗角里突然传来排长的怒骂:“都他妈想当叛徒?”话音未落就被几个老兵按倒在雪堆里。
第二夜,雪下得更疯了。二十七个白色身影在雪地蠕动,胳膊缠着白布条。有人怀里还揣着半个馒头当信物。
解放军阵地上,刘学轩看着这群“雪人”挨个跳进战壕,当场卸下枪栓。这还不算完,郭占山转头就带着解放军的宣传队摸回老阵地。
他站在战壕沿上喊话:“二柱子!炊事班的老吴!真有白面馍,来啊!”一夜之间,七十多个饿昏头的兵跟着他爬过生死线。
换上灰布军装的郭占山像变了个人。他带路炸地堡,举着喇叭劝降敌军,甚至因为太拼命被当成国民党兵误抓。
在杨围子战斗中,他带着喷火兵端掉火力点,火焰吞噬地堡时,他胸前中弹倒下。担架上的他还在喊:“等我回来…”
淮海战役的结局早已写在那一袋馒头里。当国民党军官喝着酒分空投罐头时,普通士兵在啃树皮煮皮带;当解放军把热饭送到新兵手里,军官的碗里也是同样的粗粮。
郭占山带人投诚三个月后,杜聿明三十万大军彻底崩溃。饿疯的国军连战马都宰了吃,而粟裕将军却把肥猪赶到敌军阵地前。那些放下武器的士兵,转眼在解放军炊事班捧上了热粥。
一袋馒头能换二十七条命?表面看是粮食仗,根子上是人心仗。
国民党士兵王二柱说破了天:“国军抢老乡红薯说打赢了还,可谁信啊?”而解放军战士那句话才扎心:“你们也是老百姓。”
这仗还怎么打?当郭占山们调转枪口时,他们不是在背叛,是在找回当人的尊严。
淮海战役的漫天风雪早散了,双堆集的战壕也种上了庄稼。
可那袋救命的馒头总提醒我们:硝烟里最厉害的从来不是枪炮,是让敌人放下武器的底气——让人活着的温度,比任何主义都更能穿透人心。
信息来源:《红岩春秋》 1999年06期——一名“国军”的五天五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