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掠过贵阳城东的苍翠山麓,一座白墙褐瓦的古建筑群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便是被誉为“插天一朵青芙蓉”的心学圣殿黔中文脉的阳明祠。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贵阳文人学士为纪念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于扶风山麓筑祠立像,从此,这座融合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的“一寺两祠”建筑群,成为黔中文化的精神图腾。2006年,它作为“阳明洞和阳明祠”的核心部分,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守护着“知行合一”的思想火种。 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因触怒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在毒瘴遍野的荒山中,他栖身“阳明洞”结庐讲学,创办龙岗书院——贵州历史上第一所书院。正是在这阴暗石洞中,他彻夜读《易经》,悟出“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学精髓,写下“知行合一”的千古箴言。 这就是著名的龙冈悟道。 1509年,王阳明受邀至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公开阐释“知行合一”。彼时程朱理学斥其为“伪学”,而贵州弟子却坚守师道:有些人弃官传学,黔中走出孙应鳌、李渭、马廷锡三大心学传人,使贵州成为乱世中唯一延续阳明心学的“孤灯”。 阳明祠依山势层叠而建,主体为四合院格局。享殿中央矗立王阳明汉白玉燕服坐像,左右悬他的草书自撰联:“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东西回廊镶嵌48方碑刻,袁枚、何绍基、郑珍等清代文豪的诗文与阳明手迹《矫亭记》《象祠记》在此交汇,被誉为“贵阳碑刻精华”。 左侧尹道真祠祭祀东汉贵州首位教育家尹珍,门悬康有为题匾,柱刻“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楹联;右侧扶风寺虽名“寺”却无佛像,实为文人祭拜文字的神圣空间。三组建筑以丹桂古柏为屏,曲径回廊相连,构成“寺隐山岚,祠藏文魄”的意境。 1904年,日本东宫侍讲三岛毅率团远赴贵阳,在阳明洞前夜观龙冈山月,挥毫题诗:“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此诗刻碑立于祠内,见证阳明心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深刻影响——日本学者甚至称:“中国有阳明学理,日本有阳明精神”。 今日贵阳将“知行合一”铸为城市精神,享殿内的“兼三不朽”陈列展,更以“立德、立功、立言”三章,诠释心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些建筑也经历过战乱之殇:抗战时期被军事机关强占,文革中神像碑刻尽毁,一度沦为歌舞团宿舍; 1980年代,贵阳市政府依拓片复刻碑文,苏州匠人重雕坐像;2006年升格国保后,启动防雷、消防工程,终使“青芙蓉”重绽光华。 “五百年前龙场月,照尽人间未灭灯”——阳明祠不仅是纪念一位圣哲的祠堂,更是贵州文教史的微缩史诗: 从尹珍“手建草堂”开南域教化,到王阳明荒洞传道; 从清代“贵山书院”三先生合祀,到今日地铁站以“阳明”为名…… 这座山麓建筑群始终昭示:文明的火种,可在最贫瘠的土壤中燎原;思想的光芒,能穿越最漫长的黑暗而永恒!
终于搞明白了,为什么少林寺不让游客避雨,不是因为僧人没有同情心,也不是因为他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