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医院看望病人,没想到年轻的护士不认识他,竟然把他赶走了。 谁能想到,一

熹然说历史 2025-08-09 19:20:18

毛主席去医院看望病人,没想到年轻的护士不认识他,竟然把他赶走了。 谁能想到,一位年轻护士会把毛主席从病房里”赶”出去?这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1945年的延安中央医院,却真实发生了这样一幕。当时毛主席步行30多里路去看望病重的关向应,结果被不认识他的小护士请出了病房,而毛主席的反应更是出人意料。 1945年1月,延安的寒风依旧刺骨,毛泽东得知关向应的健康状况恶化,决定抽出时间前去探望。他从杨家岭一直走到了中央医院,整整走了30多里路。这段路程对于当时已经50多岁的毛主席来说并不轻松,但他还是坚持步行前往,身边只带着一名警卫员。 关向应,1902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满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从井冈山到延安,两人一起经历了中国革命的风风雨雨。 几十年的日夜奔波,导致关向应患上了肺结核,可他还是坚持带病走在革命的第一线。1940年,关向应的身体已经到了无法继续工作的地步,毛主席亲自下令让他回到延安接受治疗。作为八路军第120师政委,关向应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太多,身体早已不堪重负。 到达延安中央医院后,毛主席径直走向关向应的病房。此时的关向应正在查阅文件,这时毛主席轻轻的走进了病房,关向应看到主席来了立马坐起身来,两人刚寒暄几句。病床上的关向应虽然身体虚弱,但精神依然很好,两人开始谈论前线的战况和部队的情况。 延安中央医院虽然医疗设施简陋,工作生活条件差,但广大医务人员却呈现出天使般的精神风貌。医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医疗护理常规,护士工作有病历制度、医嘱制度、值班制度、晨会制度、交接班制度。正是在这样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发生了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位女护士就走了进来对毛主席说:“不好意思同志,病人现在需要休息,暂时不能会客。”主席笑了笑说道:“真是对不起,我马上就出去。”随后转身告诉关应向:“你先好好休息吧,我就先走了。” 这位年轻的护士名叫小刘,刚参加革命队伍不久。她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执行探视制度,完全不知道眼前这位和蔼的中年人就是大家敬爱的毛主席。医生叮嘱过,让病人少说话多休息,所以不管是谁,她都要按照规定执行。 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没有丝毫不悦,反而温和地接受了护士的要求。关向应了解毛泽东的性格,所以坐在病榻上,倒也没有制止护士的行为。他知道这位护士是在尽职尽责,这正体现了延安医院严格的纪律性。 事后毛主席找到了这位小护士问他叫什么,小护士回答道:“叫我小刘就行,这里的人都这么叫。”毛主席笑了笑说道:“小刘同志,刚才这件事你做的很对,我们的队伍中需要的就是你这种尽责的人啊。” 小刘听了这话,觉得很奇怪,心想哪有被人请出去还要夸人家做得对的。她看着这位同志的背影,感觉他身上有种特殊的气质,但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小刘回到病房后,关向应一看到她进来就说道:“你知道刚才那个人是谁吗?他是毛主席啊!”小刘惊讶的喊出了声:“啊!总是听别人说毛主席特别和蔼,今天一见果然是这样啊。” 得知自己刚才”赶走”的竟然是毛主席,小刘的眼睛瞪得溜圆,脸上写满了震惊和懊悔。但更让她感动的是,毛主席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她工作认真负责。 这个小插曲很快在延安中央医院传开了,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佳话。它深刻体现了毛主席的平易近人和革命队伍的优良作风。延安中央医院和党中央所在地杨家岭虽距离有10多里路,但中央领导同志和医院的医生们却很熟。毛泽东经常关心医院的工作,还曾为医生们题词相赠。 1945年,因病危而无法参加中共七大的关向应写下了这封”临行信”:“我在临死弥留之际,谨向党的七次代表大会,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团结在毛泽东同志的周围,相信我们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946年7月,关应向同志还是离开了,在延安举行的葬礼上,毛主席亲自题下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这副挽联表达了毛主席对这位战友的深切缅怀。 这个看似普通的医院故事,却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一位伟大的领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要求特殊待遇;一位年轻的护士,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体现了革命队伍的严明纪律。这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关系,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年后回想起这段往事,人们依然被毛主席的平易近人和小护士的尽职尽责所感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故事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你觉得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5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