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友被科普日本侵华历史大破防电影南京照相馆关于这个“大破防”,基于日本文化

王虎看世界 2025-08-09 17:10:45

日本网友被科普日本侵华历史大破防电影南京照相馆

关于这个“大破防”,基于日本文化,很有可能并非是大家想的那种原因。

就这件事,我专门请教了一位对日本历史文化了解颇多的朋友,他好好给我上了一课:

一直以来,对日军在二战中的暴行,都有一个比较广泛的迷思,就是把他们看作一个特异的、在昭和时代短短一二十年的军国主义教育下突然长出来的怪物,而不是一个根植于“国民性”,有深厚文化传统,跟日本上千年来的军事建设密不可分的事物。

客观来说,中日欧,旧大陆各个文明的古代战争史上,都有大量屠城杀降,奸淫掳掠之类的残暴行为,在长期残酷的作战后,想约束军人的行动也非常困难。

然而日本历史的特殊之处在于,一直没有出现对“军纪严明”的正面表现和对“军纪败坏”的道德批判。

就拿上杉谦信搞的那个“直江津人才交流市场”来说,没有任何史学家,甚至他的军事和政治对手认为这算一个黑点。

而一千多年前曹操屠城杀降的事情不光被对手反复拉出来指责,甚至被荀彧,程昱这些心腹大臣公开反对。相反,诸葛丞相军纪良好,无论盟友还是敌军都对他大加赞誉,差一档的羊祜,也能得到敌人陆抗的肯定。

战国时代唯一能跟“约束军纪”沾边的正面事迹,就是信长进京后斩杀调戏京都妇女的士兵,但他这么做显然只是为了避免得罪天皇公卿,同时代人对他这个行为的评价也是“信长公尊重天皇和御所,真了不起”,而不是“信长公军纪严明,爱护百姓”。在京都以外的地方,织田军仍然在大量烧杀百姓,处决俘虏。

而就算织田信长纵兵杀害了那么多老百姓,对他最严重的批判却是“居然烧了比叡山,简直是佛敌”,无数的烧杀抢掠远不如烧了几间佛堂严重。

武田军基本每次重大军事行动后都有“乱妨狼籍”(烧杀抢掠)、“乱取”(掳人为奴)的记录,没有任何人指责他残暴。

就算是在封建统治秩序面临瓦解、实质上已经礼崩乐坏的清末,曾国藩兄弟搞屠城杀降也立刻就被咸丰手诏指责了,咸丰还专门就杀降问题和他进行了反复辩论。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把战争本身当成了一个具有高度超脱性,不受世俗道德约束的事情。他们有这样一种观念,战场上的勇猛行为和个人牺牲,可以使同时发生的一切非道德行为得到“赎罪”。

比方说三笠宫崇仁亲王自己就说过,日本军人普遍缺乏“内心反省”和“自肃自戒”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很多军队固然无恶不作,军官也确实是畜生,但他们作完恶之后还能意识到自己是个畜生,是先有道德标准,而后在现实压力和利益驱动面前去突破标准。

各种笔记小说里,讲将领军官觉得自己罪孽过多皈依佛门,或者死后遭遇报应的内容数不胜数,说明虽然在战争中的许多行为突破了道德底线,但对道德本身的认可还是始终存在,大家并没有认为在战争中杀害平民或者虐待俘虏就不违反道德。

相反,日本人认为在战争中遵守道德才是一件异常的事情。

比如说,“また、特筆すべきはこれらの禁制を記した制札の発行は、有料で行っていた例も見受けられるという点です。戦闘中の安全を保障する制札を受け取る代わりに、金銭あるいは年貢米などの見返りが発生することを「礼銭(れいせん)」といいました。”

“制札”这个东西,相当于战国时代的“良民证”,寺庙神社或者本地土豪如果知道有军队即将在附近开战,会向指挥官交一笔“礼钱”,换取对方发的告示牌“制札”,有这个牌子立在门口,士兵就不会进去烧杀抢掠。

反过来说,在他们眼里没能力交钱换良民证的普通百姓,军队理所当然可以对他们实施一切残暴行为

再举一个例子,“大友氏と島津氏が激突した耳川の戦いでは、大友氏が大敗し、たくさんの豊後の人々が売られました。そのあまりの多さに価格が下がったという話が伝わっています。また、南蛮貿易のルートで、世界各地に売られた人々もいました。日本から遠く離れたアルゼンチンに「ハポン」姓の人の記録があります。”

耳川合战中大友战败,岛津军把俘虏的大友一方人员大量作为奴隶贩卖到国外,甚至有人被直接卖到了阿根廷,卖到当时西班牙(南蛮)的奴隶价格都下降了。

问题在于,大友和岛津一个在现代的大分县,一个在现代鹿儿岛县,基本算是老乡,双方家臣还有不少亲戚关系,能把同乡当成奴隶抓起来成批卖到外国,也算是一绝。

读过明清之际战争记录的应该都知道,当时中国国内更担心无牵无挂的“客兵”劫掠,如果是乡里乡亲的本土部队就让人放心的多,日本这倒好…

归根结底,明治维新可能是日本军国主义化的开始,但肯定远远不是日本军队缺乏道德观念的开始。甚至扩大范围来说,如果想要让日本人在这些问题上知耻,具备正常的道德观念,他们或许还需要更多来自现实世界的教育。

0 阅读:1
王虎看世界

王虎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